“一元公交”是2002年峄城区通过招商引资成立坛山公交公司,2003年更名为青檀公交公司,原属于峄城区建设局(现为住建局)管理,但它的经营资质、手续等都不完备、不齐全。在运营初期,按照峄城区建设局批准的线路“定线”运营,但在运营月半年后,因经济效益不理想,遂自行调整为“不定线运营”。2009年5月,青檀公交公司自行将原车辆退出后,统一更换为48辆五菱之光小型面包车运行,票价标价1元。

  11月30日上午,市民屈先生要赶着去峄城区地税局,这时一辆7座的面包车迎面驶来,副驾驶座前亮闪着红色的“公交”两字,屈先生站在路旁一招手,面包车便停靠在他身旁,拉开车门,屈先生报上目的地,司机告诉屈先生要送完路途近的两名乘客再送他,屈先生表示明白的点点头。这就是峄城“一元公交”的运营模式。在城区内出行,想去哪里,招手即停,方便快捷。

[详细]

  但随着峄城区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这种“习惯”却慢慢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在枣庄市城市公交总公司和枣庄汽运公司在峄城区开通的城区公交、城际公交和城乡公交后。

  “一元公交”终于和峄城结束了“蜜月期”。

  于是,“一元公交”车内脏乱;一辆“一元公交”面包车原本的7人座挤满10来个人,坐不下就用小马扎;司机开车非常猛,随意刹车、停车;拒载,爱坐不坐;擅自涨价、停运……一系列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11月24日,峄城迎来近20年最大一场降雪。25日一大早,因为道路结冰,以往都是骑电动车上班的林女士决定坐“一元公交”上班。但原本五六里路的距离,“一元公交”的司机竟然张口就要30元,一番讨价还价无果后,林女士无奈地掏了这笔“巨额”乘车费。

[详细]

  而在市民呼吁取缔“一元公交”的这段时间里,“一元公交”司机们并未如想象的那样“反对取缔”,反而加入了支持取缔的队列。

  开“一元公交”已经8年的司机朱师傅回忆起他刚干“一元公交”时,他家的日子过得还算红火,政府有补贴,路上车少,峄城市民只要出门都会坐一元公交。而慢慢的,原来每年一两万的补贴变成了5000元,后来,直接没有了。于是他们这些开“一元公交”的司机为了减少运营成本,将面包车“油改气”,天天跑到市中区加气,可还是挣不了几个钱。

  十几年未涨过价,在城区都是1元,下雪后他们提高到2元,是适于社会的发展,超过城区范围,视情况加价。这些在朱师傅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精打细算的“一元公交”司机张师傅列了个账单,因为一元公交手续不全,十余年没法提价,也没有了燃油补贴。正常情况下,每辆车每天营运收入在100元左右,成本包括50元的油气钱、20元的保险公司管理费,再加上车辆维修和保养费用,实际挣到手的非常少。

[详细]

  随着,呼吁取缔 “一元公交”的声音越来越多,峄城区开通城区公交终于提上了日程。
  11月10日的上午,在峄州大酒店会议室,峄城区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代表、“一元公交”司机等共同召开了峄城“一元公交”改革听证会,不论是市民还是“一元公交”司机绝大多数都同意取缔“一元公交”。
  2015年11月19日 ,峄城区交通局公布《关于规范改革峄城城区公交工作的建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和《关于规范改革峄城城区公交工作的征求意见表》,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
  根据《方案》,峄城区计划开通两条城区公交线路,分别为城区环线公交和城区单线公交。

[详细]

  自2002年以来,峄城城区一元小公交(俗称“一元的”),虽然经营资质、手续等不完备、不齐全,经营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但为方便城区百姓出行确实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一元小公交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群众出行需要。特别是近年来,峄城城区一元小公交经营中的安全问题和擅自涨价、拒载、停运等服务不规范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各种投诉不断;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枣庄市城市公交总公司和枣庄汽运公司在峄城区开通的城区公交、城际公交和城乡公交,其服务质量逐年提升,深受广大城乡群众欢迎和喜爱。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出行需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参照区社情民意调查、听证会报告、《峄城区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和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提案等,拟制了以下规范改革峄城城区公交工作的建议方案。[详细]

2015年11月19日,在峄城交通局官网上挂出了《关于规范改革峄城城区公交工作的建议方案》的通知,这意味着,或许过不了多久,在峄城存在了13年的“一元公交”将完成自己的使命,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作为著名的“中国石榴之乡”的峄城,也将摘掉枣庄唯一“没有自己独立公交”的尴尬帽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