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术才、陈子江获2015年度山东省科技最高奖

2016-05-1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滕敦斋 王亚楠

  5月10上午,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召开,表彰为我省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省委书记姜异康出席会议,并为获得2015年度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李术才、陈子江教授颁奖。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讲话,省委副书记龚正主持会议。省领导于晓明、宋远方、王书坚、雷建国出席。

  会上,宣读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5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其中,李术才、陈子江教授分别凭借在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生殖医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获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与重大疾病相关的细胞内活性分子的荧光传感分析”等2项成果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多种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等4项成果获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高产广适优质高白小麦新品种烟农5158的选育与推广应用”等19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郭树清在讲话中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向全省科技工作者和相关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他说,去年以来,全省上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郭树清说,当前我省经济正处在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推动“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转型,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要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简化项目申报评审程序,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制定更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让创新要素充分活起来、动起来。要加快搭建广阔的创业创新平台,系统布局建设创新型城市群、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型城区。要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企业主导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融合互动,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新型研发组织,协同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共性技术攻关、科技人才培养与交流。要积极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服务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要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支持人才合理流动,探索更灵活的引才用才之道,提高科研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形成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

  龚正在主持会议时说,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社会导向和氛围环境,推动全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聚精会神搞科研、出成果,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术才教授代表获奖人员作了发言。

  ▲5月10日,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举行,省委书记姜异康向2位最高奖获得者颁奖。记者 汤序民 摄影

  ▲姜异康山东省科学技术向最高奖获得者李术才颁奖。记者 汤序民 摄影

  ▲姜异康向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陈子江颁奖。记者 汤序民 摄影

  ▲5月10日,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举行,向获奖者颁奖。记者 汤序民 摄影

  ▲5月10日,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举行,向获奖者颁奖。记者 汤序民 摄影

  ▲5月10日,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举行,向获奖者颁奖。记者 汤序民 摄影

  ▲5月10日,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举行。记者 汤序民 摄影

  今天上午9时,2015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会上将对获得2015年度国家和山东省科技奖励的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

  以下为获奖名单:

  授予李术才教授、陈子江教授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授予“与重大疾病相关的细胞内活性分子的荧光传感分析”等2项成果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授予“植物应答温度和高盐胁迫基因的挖掘和调控机制研究”等11项成果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授予“多种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等4项成果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授予“中小型节能制冷装备和高湿无霜冷库研制与应用”等7项成果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授予“新型抗感染性疾病中兽药创制关键技术”等2项成果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授予“高产广适优质高白小麦新品种烟农5158的选育与推广应用”等19项成果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授予“刺参生态苗种培育与健康养殖技术建立与应用”等56项成果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授予“高速PON光模块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等37项成果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授予王敦友等3名外籍专家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省科技奖获奖项目质量提升,平均每个获奖项目拥有专利4件以上

  省科技厅相关人士告诉记者,2015年度的获奖项目质量进一步提升,获奖项目共取得授权发明专利564件,平均每个项目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件以上。呈现出基础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民生项目成果受到关注、中青年科技人员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等特点。

  8项(推选)

  基础研究 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重视原始创新的省自然科学奖,网络评审阶段专家推选建议授予一等奖的项目达到8项之多,改变了以往缺乏推选一等奖项目的局面。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与我省近几年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密不可分。

  67.2%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进一步增强

  获得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的成果中,企业为主和参与完成的项目成果84项,占总项目的67.2%;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成果72项,占总项目的51.8%。表明企业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已逐渐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29项

  民生项目成果 受关注

  29项与人民生活、健康、食品安全、节能环保等有关的重大民生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公益性技术实现突破,占获奖项目的20.86%。

  42岁

  中青年科技人员 成科技创新主要力量

  获奖项目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2岁。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前三名完成人,主要分布在35-55年龄段(占79.31%),其中45岁以下占74.1%,年龄最小的第一完成人为34岁的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工程师张永良。

  延伸阅读:

  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每年授奖人数不超过2名。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由省长签署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奖金每人100万元人民币。

  李术才

  李术才,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岩土工程研究开发25年来, 李术才教授紧密结合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突水突泥灾害防灾减灾的重大需求,创建了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警和治理等关键技术,为隧道建设防灾减灾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立了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源等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理论、方法与技术,发明了估算隧道前方含水体水量的方法和仪器,实现了隧道前方约40m范围内致灾构造的三维成像和静储水量估算,在钻爆法施工隧道中成功应用100余次,并首次搭载到我国自主生产的TBM上。创建了四阶段全过程综合超前预报方法和技术,大幅提高了预报准确率。解决了灾害源预报中“探不到、探不准、不定量”的关键难题。

  创建了隧道重大突水突泥灾害综合预测理论与预警关键技术,实现了突水突泥动力灾害的有效预防与主动调控;创新了突水突泥灾害治理的方法和技术,解决了高压大流量动水封堵技术难题。

  成果在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高风险岩溶隧道群、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成兰铁路隧道群、三峡翻坝高速隧道群、鄂西高速公路隧道群、江西吉莲高速永莲隧道、南京地铁、广州地铁、青岛地铁等一系列国家重难点工程中成功应用,避免了重大突水突泥灾害发生,保证了工程安全建设。

  李术才教授主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重大工程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分别为2项第1位,1项第2位,1项第4位),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均为第1位),发表SCI/EI收录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25项(均为第1位)。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人。

  陈子江

  陈子江, 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建了我国生殖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创人类宫腔配子移植术(GIUT)、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超声微创治疗术等,先后诞生世界首例GIUT试管婴儿和中国首例IVM试管婴儿等,其领导团队辅助生殖技术(ART)成功率达55%,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和遗传病防治紧密结合,自主开发应用了覆盖100多种遗传病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诞生国内首例遗传性耳聋、肝豆状核变性等基因携带者的健康子代,每年帮助1000多个具有遗传病史的家庭拥有健康孩子,为提高人口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PCOS遗传病因学研究破解了世界难题。深入研究PCOS等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现并确定了疾病相关的多个新基因,为疾病早期防治提供了新靶标,成果发表于《自然遗传》、《美国人类遗传》等国际著名杂志。美国著名妇产科专家、院士Strauss教授称其为PCOS遗传学研究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陈子江教授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3项、“863”计划1项、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为第一位、第二位)、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第二位)、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1项(第一位)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第一位);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均为第一位)。先后培养博士、硕士100余人、博士后12人;全国优博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马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扬尘污染弄脏了蓝天 仍有涉尘企业物料裸露

    记者还调查了其它企业,但时隔两个月,大部分企业之前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厂区内物料露天堆放未进棚,覆盖不完全。沿着206国道,记者驱车赶往了万年闸港口,顺着一条河堤小路坑坑洼洼,尽管通往港口的道路正在施...[详细]

    2016-05-11枣庄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