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滕州乡间的鲁班遗迹讲述鲁班故事

2016-07-0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孟令洋

根据界河镇鲁班堤还原复制的“鲁班堤”

鲁寨村民陈大妈在讲诉,昔日工匠院的大致范围

在鲁寨,大部分鲁姓村民都认为自己先祖和鲁班有些关系

在鲁寨,工匠院仅残存门楼

坐落在鲁班纪念馆内的鲁班像

  大众网枣庄7月6日讯(记者 孟令洋)在滕州城西二里地,有个著名的工匠村叫鲁寨。村子里大部分村民都姓鲁,他们都认为鲁班是他们的先祖。因日久年远,鲁班留给这块土地的记忆与话题,如今只剩下“工匠院”和“鲁班庙会”。5日,大众网记者在多位村民的指导下找到了残存至今的工匠院,可惜的是只剩下门楼。但是,诸多散落在滕州乡间的鲁班遗迹至今还在向后人讲述着鲁班的故事。

  鲁寨村有个与鲁国匠作营遗址有关的工匠院

  鲁寨村的前身叫鲁家营子,鲁家营子的前身是鲁国的匠作营。村里有传说,鲁班和墨子幼年时就在此地学习匠人技艺。匠作营就是铁木石器加工厂。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这块地方属滕国,位置在滕国都城滕城东北方向六七里地,距鲁国都城曲阜不足百里。因那时滕国为鲁国附庸,这地方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鲁国选此地作武器和御用器材的加工厂。

  据鲁寨村史记载:“寇盗蜂起,啸聚山林,横行劫掠,乡村举行团练,扎木栅作寨,外掘深沟,周二里许,因号鲁家寨焉。”那时候因盗寇四起,鲁家营子用木栅围了寨墙,才更名为鲁家寨。

  在鲁寨村,惟一残存的古建就是后街路北人称“工匠院”的门楼了。村里老人告诉记者,据说这就是鲁国匠作营的遗址。村里上了年纪的大爷都说,这里一直是出能工巧匠的地方,也是出好建筑物的地方。就连鲁家墓群阴宅里的棺椁也都与众不同,盗墓贼掘不开也砸不烂。

  村民陈大妈就住在“工匠院”的附近,陈大妈回忆,起初工匠院占地面积很大,有门楼,有石柱,残存的门楼是第一道门。后来,工匠院还作为学校使用过。令人遗憾的是,四十年前三千鲁寨人,在文革一场争夺战中,锄镰镢铣齐上阵,白天黑夜拼命守,才留存下来门楼。

  滕州地儿有这样的俗语:“金仓沟,银王开,珠光宝气鲁家寨。”是说鲁寨村的房子盖得讲究,木头扣榫,砖石衔压,那不是一般的建筑可比的,也不是一般的工匠可以建造的。

  界河岸畔有座用三千碌碡砌垒的“鲁班堤”

  史料记载,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

  在滕州界河镇,多少年来一直流传着“金山、银河、三千滚明珠”的动人传说。村里的老人说,“三千滚明珠”,就是指的界河岸畔用碌碡砌垒的“鲁班堤”。有专家分析指出,2500年前的鲁班之所以用碌碡砌垒堤坝,是因为碌碡圆型状带有弧度,能够分解激流的冲击力,减缓水流对堤坝的损坏。鲁班的这一发明,比李冰父子造都江堰足足早了200多年。可惜,由于后人对其缺乏必要的保护,被誉为“三千滚明珠”的碌碡目前还仅剩215个。

  鲁班庙会:一年两度 展示技艺互相学习

  两千多年以来,鲁班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为流传。至今,鲁寨村还有一年两度的鲁班庙会。据鲁寨村的老年人回忆,原先鲁班庙会也是设在祖师祭日农历五月初七的,但五月初七正是收麦季节,为避免耽误农事,经鲁寨村会首们研究,定在了农闲的三月十三日和四月十三日,而且由一年一度变成了一年两度。

  鲁班庙会古为班门弟子缅怀圣祖的年度例会,后演变兼融为百工创新成果的展示和物质交流。据了解,早先,鲁班庙会绵绵延延二三里,一直从鲁寨街里延长到铁路以西。鼎盛时八台大戏对着唱,尤其是“金银铜铁锡,岩木雕瓦漆”九工十八匠都来朝拜,并摆摊设点,展示自己的技艺,互相问候学习。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乔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