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伏羲故里存千秋 伏里土陶传万代

2016-12-23 来源: 枣庄晚报 作者:

  山亭区西集镇的伏里村依傍伏山,又有学者考证为伏羲故里,也因此而得名为伏里。除此之外,伏里村还因它的传统手工艺土陶的传承而扬名国内外。

  村附近有很多与伏羲有关的传说,有教人抟土做陶撒豆成兵的红土岗、黄泥汪,有教人织网逮鱼的古龙沟,有教人种桑养蚕的桑行子,有教人尝百草治百病的大九峪、小九峪,有伏羲、女娲滚磨成亲的磨脐里,拉尾巴山。伏里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著名的有建新遗址、龟山寨遗址、伏羲祠遗址、伏里汉墓群、沈桥、刘家桥等。

  整个龟山呈南北走向,南北两个山头,南大北小,因形状像龟,故名龟山。山上两米多高的寨墙环绕四周,寨内有清咸丰、同治年间幅军营房遗址300余间。山寨总面积1.75平方公里。老百姓载歌载舞,民间游艺高桡、旱船、狮子灯,南庄的烟火一齐上,于正月十六日伏羲祠庙会上大加欢庆,老百姓送米送面,送羊送猪,还有军事上需要的熟石灰、长矛、大刀等。龟山寨现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龟山北山头上,存有一处伏羲祠遗址。伏羲祠又称伏羲庙、娘娘庙、人祖庙。坐北朝南,四合院,前门过洞、后大殿、东西厢房各三间,庙前有戏台。据该祠《历代帝王图》碑载:始建于唐大足二年。“文革”以前,祠前有石碑10余通,现仅存“历代帝王图”碑一通。过去祠前有庙会,时间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日,购销物资主要有山区干果特产、民间工艺品,民间团体表演游艺、烟火、音乐、戏曲等,内容丰富。

  据了解,伏里土陶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型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的特点,明清时期,这里又有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处的印痕”。伏里土陶以自己独特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凸线花纹饰缀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质朴地显示着中华民族四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明显的时代特征,被专家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割“资本主义尾巴”伏里村的土陶制作销售受到影响,尤其制作祭祀、玩具的土陶模具被毁,技艺几近灭绝。伏里土陶分祭祀、赏玩和生活三大类别上百个品种,祭祀类有方鼎、香筒、烧香用的圆鼎等;赏玩类有大站狮、蟾蜍、鸡兔鱼等,除狮子、牛等用于摆设外,大多数是儿童玩的口哨;生活类主要有阖缸、大小花罐、阖盆、妇女梳妆用的八角松枝盆、烫酒用的酒壶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西集镇文化站长甘志友为代表的土陶传承人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整理研究。土陶制品形成祭祀、赏玩、生活三大类。代表作有蟾蜍、陶鬶、大站狮等,其中,大站狮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铜奖。该村土陶,也被命名“伏里土陶”。近年来,该村青年甘言军、甘言地在继承技艺的同时,又进行了创新,作品有镂空陶罐、浮雕陶瓶和人像雕塑等。2009年,伏里土陶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国家地理证明商标。现在伏里的土陶艺术品已传入美、日、法、德等21个国家和地区,并被中国美术馆、日本玩具博物馆等机构所收藏。主持伏里土陶艺术恢复发展的甘志友先生,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的荣誉称号。 (记者 刘一单 文/图)

  链接

  传说,在隋朝该村出了一个姓戚的探花,建了探花府。因戚家名气大,人称“府里”。提起戚家府,老百姓都害怕。戚家高筑府墙,抢男霸女,后因打响场被诛灭九族。所谓的打响场,就是把打麦场挖空,排上砂缸,缸上面棚上木棒,棒上面铺上秫秸和草,然后再垫土轧场,一只碌碡套八匹马,马脖子系上铜铃,轧起场来,彩带飞扬,铃声叮铛,地下砂缸发出“嗡嗡”的响声,这就是老百姓说的“打响场”。随着时间的变迁,“府里”逐渐被讹称“伏里”。

  传说伏羲就出生在伏里村,后与活动在峄城区金陵寺附近的红埠族母系部落首领女娲结为夫妻,在此生儿育女。伏里村南有伏山(龟山),其顶有伏羲庙、女娲庙,庙内至今保存10多块残碑。2013年,建新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大汶口中晚期至龙山时期文化的典型代表,生动地勾勒出新石器时期山亭区古人类生活痕迹图,而且填补了大汶口文化出现水井及墓葬、房址的空白。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学俊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枣庄市中区人民路发生车祸 男子被卷入轿车底下

    12月22日晚18时左右,市中区人民路面粉厂附近发生一起车祸。据目击者称,一男子醉酒在马路中间的黄线上,一辆轿车从西往东行驶到此处时,没有看到坐在路中间的男子,将此男子卷入车下,行驶数米后才发现问题将车...[详细]

    2016-12-23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