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常庄践行“四三三”理念诠释乡村蝶变

2020-11-25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袁鹏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袁鹏 通讯员 王雷  枣庄报道

  “凝心聚力谋福祉,同心同德促发展”。今年以来,薛城区常庄街道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发展潜力,创新乡村治理,推进资源集聚,努力打造“有颜值、有产业、有活力”的新农村。

  实施四化工程,促进乡村生态宜居

  实施水系生态化,围绕大水系做“绿”、支水系做“新”、村庄水系做“彩”,对小沙河、回灌河等6条水系实行净化、绿化提升,大力实施河流沿岸绿化、岸滩美化工程,沿河打造景观节点16处,栽植绿化苗木6万株,有效提高了水域绿化率和生态建设水平。

  实施绿植园林化,投资3000余万元,扎实推进山体生态修复,完成黄龙山、金河山荒山绿化1000余亩,栽植女贞、雪松、百日红等花灌木16余万余株,各类果树4万余株,构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多彩山林。

  实施道路景观化,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充分挖掘风景、文化等特色,累计投入4700余万元,高标准提升九龙泉绿道、十字河绿道22公里,串联沿线20个美丽乡村,沿途栽植垂柳、季桃等观赏植株和山楂、油菜花等经济作物,配套建设国家森林乡村等特色文化节点,为乡村绿化美化增添了亮丽风景线。

  实施村庄花园化,依托辖区丰富的水系优势,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个、市级美丽乡村9个、区级美丽乡村15个,美丽乡村覆盖率达60%,其中西黄村被评为国家级森林村居。今年以来,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镇、省级森林乡镇、大山村省级美丽村居,切实让乡村更美丽,生态更宜居。

  聚焦三大战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聚焦经营主体带动战略,以银牛面业、夫宇食品、健袖农业等涉农企业为引领,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推进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夯实产业振兴基础,服务夫宇食品投资3.2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园项目落地建设,与银牛面业签订2万亩小麦种植协议,协助健袖农业达到30万羽蛋鸡养殖规模等,深入推进“三资”清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工作,探索形成“12345”工作法,趟出了一条规模经营、村社一体、滚动发展的增收路子,让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目前街道6家规模以上涉农企业工业生产总值达10.2亿元,新成立8家村级合作社,50%以上的村集体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聚焦林果经济培育战略,按照“一村一品”理念,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制订《林果经济发展规划》,精心培育以大山石榴、东辛山楂、埠岭樱桃、店子葡萄等为代表的林果特色村,提升绿化美化,增加群众收入,其中大山村规划建设占地200亩的石榴基地,目前一期50亩已建设完成,选育霜红宝石和泰山红两类品种,盛果期亩产可达4000斤,仅一期工程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0余万元。

  聚焦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临近微山和枣庄新城的近郊优势以及辖区丰富的山水林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九龙泉·归园田居”美丽乡村片区为引领,将黄龙山、陈金河烈士纪念馆、种楼知青馆、洛房泥塑等文旅节点“串珠成链”,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美丽乡村绿色骑行赛等特色活动,吸引周边游客,为乡村振兴集聚了更多人气。

  夯实三大机制,促进乡村治理有效

  筑牢党建引领机制,街道出台《关于开展“党建领航·聚力攻坚”系列活动的实施意见》,创新开展“五常”工程,打造“红心绿业·多彩金河”“红色物业”等党建品牌,引领社会发展,同时进一步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建设“常安+”矛盾调处网络平台,充分发挥117名网格员的调处作用,用心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常庄落实落地。

  夯实文化惠民机制,将意识形态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作为提升群众文化需求和满意度的重要抓手,疫情相对平稳后,全面启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举办了“感恩母亲节”“六一贫困儿童圆梦微心愿”等各类活动4次;举办“庆丰收·奔小康”“广场舞大赛”“团圆庆中秋·浓情迎国庆”“孝老爱亲·情暖重阳”等系列文艺汇演30余场,开展百姓宣讲12次,动员街道7支志愿者服务队共110余人到各村居参与扶贫、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20余次,积极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各项惠民政策,发放便民联系卡,在街道设立热线办,针对各类诉求迅速处理、一站办结,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升农村专业人才能力素质,依托涉农企业,引进各类人才70余名,通过专业人才传帮带行动,培育专业能手220余人,进一步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先后举办“星火驿站”“万章讲堂”等各类论坛22期,对辖区内27名村居党组织书记建立人事档案,分别建立人才库和后备干部名单,共收纳村居级人才61人、后备干部78人,为下步村居“两委”换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张达伟

责任编辑:孟令洋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