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建区60周年 教育发展谱写新篇章

2022-08-2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郭依赫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郭依赫 枣庄报道

  8月25日,围绕“砥砺奋进六十年 喜迎党的二十大”薛城建区60周年召开系列新闻发布会。会议由区网络安全保障中心主任张生同志主持。薛城区教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涛先生,介绍了薛城建区60周年教体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关注问题。

  胡涛介绍说,六十年峥嵘岁月,六十年春华秋实。薛城历届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扎根薛城大地办教育,教育事业实现一次次跨越与蜕变,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教体工作开展情况。

  60年的发展是跨越性的。教育规模发展壮大。1966年,我区有在校生2.59万名、教职工1072名。在极为薄弱的底子上,经过60年努力,目前我区共有各类学校(幼儿园)155所、在校生11万名、教职员工7600余人。教育投入大幅增长。教育支出由1985年的336.6万元变为2021年度8.99亿元,36年间实现了200多倍的增长。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高。目前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随着枣庄学院新校区去年正式启用,加上枣庄职业学院(枣庄技师学院)、山东煤炭卫校、枣庄经济学校和我区的枣庄理工学校,我区已由单一的基础教育发展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

  60年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从硬件到软件、从内容到方法、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等,教育各种要素水平越来越高。校园环境,由1965年努力实现的“一无两有六配套”(一无”,无危房;“两有”,有教室、有课桌凳;“六配套”,宿舍、灶房、围墙、厕所、大门、操场),到2014年全区共有省、市规范化学校21所。特别是,坚持扶贫先扶智、教育当为先,我区57所镇街中小学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最佳展示窗口”。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全面改薄”“大班额”化解,2017年高标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2021年,市驻地10所学校集中交付使用,新增学校1.68万个,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容增量。教学方式,由“粉笔、黑板、三尺讲台”到多媒体教学全面铺开,再到网络教学方兴未艾,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并向着更高水平、更高领域智能化教育迈进。教育改革,在全市率先完成“深化县管校聘”改革,盘活教师资源,释放了队伍活力。队伍素质,抓好教师系统培养,680余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目前全系统共有高层次人才44人,其中,“中青突”等省级各类人才17人,省级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7人。

  60年的贡献是深层次的。聚焦质量强区。经岁月历练,我区打造出枣庄八中、舜耕等一众品牌学校。作为全市高中教育的领跑者,枣庄八中先后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5万余名优秀毕业生,140余名学生升入北大、清华,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科技英才、商界精英和治国栋梁。作为一所年轻学校,舜耕实验学校秉承“让每个学生都愉快学习 让每个教师都积极发展”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德馨文芳、特色发展”之路,荣获了“全国十大民办教育品牌”称号。优秀的教育质量,丰富的教育资源,吸引了数万家庭来薛安家求学。据统计,全区(含高新区)“七普”较“六普”人口增加11.22万,增长23.30%,全市第一,教育集聚人气商气、带动城市扩张、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聚焦为民惠民。深入推进“双减”政策,开展“四项服务”,做好“五项管理”,落实“阳光入学”,实施送教上门,教育发展更有温度。聚焦全民运动。扎实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全区共有体育健身广场340余处、晨晚练点500多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1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武术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今天的薛城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跨越了全面普及和基本均衡两大关口,正在向优质均衡发展迈进。下步,区教体局将立足“打造首善之区”定位,以“教育康养产业发展三年攻坚突破行动”为抓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新闻伴读

  发布会现场记者问答实录

  记者:如何解决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学位缺口问题?

  胡涛:依据我区实际,做到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目标,通过新建、扩建和内部整合等方式,加快推进项目学校建设,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一是细化分解工作方案。针对城区部分学校学位缺口实际,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制定详细工作方案,以学校为单位全面摸排城区适龄儿童情况,统筹考虑现有学位和新生入学增量因素,对学位缺口重新测算,建立化解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人和推进时间节点,确保按时限要求完成学校学位缺口化解工作。

  二是多措并举增加学位供给。2021年区政府新建并投入使用了香山路学校、凤鸣中学、金沙江路小学和市第二实验中学四所学校。2022年,启动龙吟中学和龙吟小学项目建设,建成后将新增学位3120个。同时,将进一步压实学校责任,校内充分挖潜,发挥和利用好现有教育资源。

  三是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退一补一”“有编即补”的原则,科学制定教师招聘计划,通过城乡教师交流、大学生支教等多种形式补足补齐教师缺口,确保不因教师不足形成新的“学位缺口”问题。

  四是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实施乡镇薄弱学校提升工程,重点扶持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增强农村学校的吸引力,稳定乡镇学校生源,减轻城镇学校压力。

  五是严格管理和规范招生。严格学籍管理,严禁学生非正常流动;严格转学条件和程序,对已达到规定班额上限的班级,原则上不再接受转学学生;同时,按“就近入学”招生原则,适时调整城区学校招生范围,平衡学校生源,杜绝新的“学位缺口”。

  记者:随着人口政策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突出,对此区教体局采取了哪些措施?

  胡涛:一方面,改善公办园办园条件,提高普惠性幼儿园学位。近年来,我区先后组织实施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4所,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1800多个。2022年计划改扩建3所公办幼儿园,目前,临山小学附设幼儿园、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完成改造提升,新增学位近200个,有效扩充了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做好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工作,增加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资源。制定出台《薛城区城镇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四同步”实施方案》,把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纳入城镇整体规划范畴,规范小区配套园移交和使用工作,先后有5所小区配套园整改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1000多个。2022年,按照相关规定收回了2所小区配套园,计划举办成普惠园,进一步提高普惠性幼儿园数量和学位,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下一步,区教体局加大对公办学校附设幼儿园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村学校利用闲置校舍改建成幼儿园,增加公办园数量;改善现有附设幼儿园办园条件,提高公办园吸引力,提升公益普惠幼儿园覆盖面,逐步形成公办园为主,普惠性民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格局,满足家长对优质普惠学前教育需求,实现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跨越。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焕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