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区:强监管重调解,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2024-08-1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天力

  大众网记者 张天力 枣庄报道

  8月9日,台儿庄区强监管重调解,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召开。台儿庄区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亚,区人社局劳动关系工作室主任梁鹏,区劳动人事争议立案庭庭长张书群,区社会保险事业中心综合室主任任义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张亚表示,法治作为最好的营商环境,在稳定劳动双方关系、平衡权利义务、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台儿庄区坚持于细处着手,秉承“预防为先、调解为主、监管为重”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预防为先,规范劳动用工秩序。由“积极应对”到“主动出击”,积极引导企业合理用工,劳动者理性维权,从源头上减少争议发生。一是立足用工风险,明确普法要点。在历年劳动争议案件中分析总结纠纷点,结合劳动者和企业较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制作普法要点,对用工主体责任、劳动者权利义务等重点领域进行梳理解读。二是开展企业走访,引导企业规范用工。深入开展仲裁员联系企业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普法讲座等形式送法入企,解答企业用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企业做好劳动关系风险防控,帮助企业完善协商制度,畅通内部维权渠道,提高企业自主化解劳动争议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关注用工人数较多、劳资纠纷多发的单位,指导成立调解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提高调解能力,力争把矛盾化在萌芽、解在初期。三是锚定重点领域,实现事前保障。针对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劳动纠纷成因复杂、监管难的特点,在持续宣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全区在建工程项目严格落实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八项制度”,结合“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预警提示,持续加强源头治理,切实解决项目主体企业安心发展的后顾之忧。

  调解为主,平衡劳动双方权义。突出仲裁院案前调解职能,联合人社、工会、工商联建立三方调解组织,协同基层调解组织多方力量,切实保障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一是案前调解,探索矛盾化解“提速”渠道。将立案前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意识融入办案日常,对事实清晰、双方当事人有和解意愿的案件,充分发挥调解作用。坚持快调原则,对双方同意的事实予以认可,着重处理存在争议的部分,进行快办快结。今年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21起,其中不予受理46起,立案75起,审理结案70起。案外调解12起,法定时间内结案率达100%。二是无缝对接,实现矛盾调解“多方”参与。整合人社、工会、工商联等部门力量,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三方联合调解中心。成立“台工惠”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室,将工会法律服务引入劳动人事争议纠纷案前调解,实现仲裁与工会裁调无缝对接。完善告知引导、咨询登记、调解处理、回访反馈等工作制度,打造标准化业务流程,实现一口导入、一问到底、一站式服务。三是多级联动,深入开展“听竹”工程。按照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原则,在镇街和企业设立一站式“听竹”窗口,配备调解人员和必要设施,健全调解工作制度,指导调解组织各项工作标准化运转。在劳动者集中的行业、区域,重点建设“调解联盟”,构建有组织、有调解、有保障的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格局。目前,建立“七彩邳庄调解室”“古城调解联盟”“台工惠调解室”等21家“听竹”调解组织,覆盖村居、镇街、建筑水利等行业。

  监管为重,保障劳动纠纷化解。秉承“监察注重服务、执法体现责任”的工作理念,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工单位的合法权益,激发劳动者工作热情,助力企业发展壮大,营造企业和劳动者双赢的良好环境。一是信用评级,实施分类监管。加强工资支付诚信体系建设,进行失信联合惩戒。开展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A、B、C三级评价工作,将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向社会公布,做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认定、推送等工作。建立并落实欠薪联合惩戒机制,向各信用信息平台推送欠薪信息,实现信用信息互认共享。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共牵头或配合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局等部门开展检查15次。二是阳光执法,提升执法透明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使监察执法更加公开透明、合法规范。优化案件办理流程,采取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调查、询问、材料收集等查办程序,通过录像等形式,对调查取证、审核决定、送达执行等全过程进行记录,做到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三是畅通渠道,全方位保障维权。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为劳动者搭建便捷、高效的维权平台。实现电话记录、信(邮)件登记、现场受理、网络舆情监测、日常线索排查等全渠道群众诉求“接诉即办”,全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焕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