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域频道 > 2010tez > 2010理论在线 > 理论宣讲
新闻搜索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    日期: 2010-07-15     
发表评论】【打印本稿【收藏本页】

讲课提纲

一、2009年我国经济工作成绩

二、2009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新经验

三、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和科学性

五、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2009年我国经济工作成绩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巨浪滔天,世界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险象环生;2009年,中国经受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2009我国在世界范围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当世人惊叹“2009年的年度大事就是中国突然跻身世界外交和经济舞台最前沿”,我们看到,金融危机重塑了世界经济版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声音被世界认真倾听,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力量”举世瞩目。

(一)、重大成果。姚景源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物价上涨率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衡量了中国2009年的宏观经济,取得的重大成果。

(二)、成果来自方面。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 样的成绩极其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应对、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充分发挥社 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

(三)、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至少有四个方面: 
    第一是率先促进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积极努力。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比重不断提高,而且中国又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就从两方面使得中国对全球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越来越大。
    一旦中国经济复苏,2010年—201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可保持在8%—9%,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也会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第一火车头。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由于保持高增长,总体经济实力显著上升,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第二是办好自己的事情,成为应对和处理世界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中最大的“稳定器”。我们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2001年-2008年期间,中国在20国集团国家中不仅经济增长率最高,而且经济波动系数最低。在2009年只有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最小。
    第三是促进世界经济合作,理性地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负责任地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稳定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长。国家主席胡锦涛先后参加了华盛顿、伦敦、匹兹堡三次20国集团金融峰会。中国第一次与世界大国合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较快复苏,同时理性地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进程中,实现了全球经济全面、持续、平衡发展。
    第四是带头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2009年新增投资的14.6%用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推进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预计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1%和2.7%;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7.7%上升至2008年的8.9%,中国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四位。
    中国政府正式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不管正在举行的哥本哈根高峰会议是否取得成功、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是否持续下去,中国都需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这些减排行动是“无悔的”、“自主的”、“独立的”,与美国、巴西、印度等排放大国的减排目标无关,也与哥本哈根会议是否达成协议无关。这是出于中国自身的利益、核心的利益、根本的利益,更出自于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2009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新经验

中央着力强调了四个“必须”。这是一个大国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的深刻体会,更是经受洗礼之后的理念升华。

 (一)、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通过推进改革为经济社会发 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坚持“两只手”有机结合共拉发展“上行线”

主要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统一。简单地说,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矛盾在于,市场机制强调市场在“无形之手”引导下的自发调整;宏观调控则强调市场运行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干预;二者统一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转之中。全靠市场自发运作的极端自由放任和全靠政府指挥一切的高度计划经济,效果如何,理论和实践已经给出了有力的证明。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相作用一对立统一.或者说,前者是必要保证,后者是充分条件.然而要使二者有机结合, 经济运行历来靠“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共同发挥作用。在经济正常运转时,无形之手发挥决定性作用。但在市场失灵、经济运行出现重大挫折时,仅靠无形之手往往难以把握,甚至束手无策。

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就是要坚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互配合,共同拉出一条经济发展“上行线”。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比政府计划更有效率。在资源配置方面,就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市场存在相当程度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完全的自由放任会导致市场失灵,并不总能达到完美理想境界。市场的这种弱点和不足,必须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和克服。 

“两只手”协同配合的必要和效果,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且不说1993年以来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及时调控经济过热,成功实现“软着陆”。单就此次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言,就是最好的明证。危机发生以来,各国政府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失灵进行深刻反思,纷纷出台大规模政府干预举措,有效减弱了危机的冲击。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和国家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积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并转入企稳回升通道,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划出一道“上行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是在党的经济方针政策指引下的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即同时具有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在产生作用的市场经济。这是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改变的。市场越发达,形势越复杂,越要坚持好这一条。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注意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提高经 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长短结合”共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正为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指明了方向。  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结合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长期目标是短期发展的未来,对未来的判断必然会影响现在的选择。只讲短期,缺乏长远的打算,会多走许多弯路。短期目标是长期发展的基础,现在的发展必然会制约长期的选择。只讲长期,没有当前的选择,那就是空谈。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具有长期的眼光,迈出当前的步伐。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过于依赖物资消耗,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凸显。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转变这种发展方式。但正如要治急病,必须先打止痛针、稳定病情,然后才是调理身体、消除病根。从长期看,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是找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但从短期看,不能因为强调升级换代而大量关闭中小企业。因为,只有解决就业等一系列民生问题,才能实现保增长的短期目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短期注重保增长,并不意味着忽视长期发展。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些应急处理,强化了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不少地方采取政府动员资源的方式通过扩大投资来保持经济增长。为救急,这些措施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在扩大投资效果初显、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下,对投资方向与效果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如果不注意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将由此更加凸显,就会给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埋下更大隐患。
  “长短结合”才能发展长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年余来,我国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取得了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局面。保增长是“治标”,是短期目标;调结构是“治本”,是长期目标。只有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标本兼治,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出一条永无句号的发展“上行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按照既定目标和方针,一步一步脚印地走下去,即使遇上国际性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也不能有丝毫懈怠。事实上,也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范围内,长远和短期目标才会很好地结合起来,也不至于产生美国次贷危机之类的灾难性事件。 

(三)、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内需和外 需有效互补; 坚持“内外协调”方能“游刃有余”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既使得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也给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外贸以沉重打击。在“扩内需”政策及时启动下,中国经济以胜利手势的V型漂亮转身。如今,外需依旧低迷,内需强劲发力,如何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响亮回答: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既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更是着眼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从本质上讲,内需和外需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扩大内需可以相应地增加进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从而为稳定出口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稳定外需可以稳定国内就业和劳动者收入,提高居民最终消费能力,从而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
  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内需和外需都是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一味强调内需为主,忽视外需的积极推动作用,一旦出口持续下降幅度过大,必然导致企业停产倒闭增多、失业人员增加,扩内需的政策措施也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同时,如果片面夸大外需的作用,忽视内需的主导作用,就可能贻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转变发展方式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想当初,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杀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导致外需严重下滑是直接原因,但更为关键的,还在于我们的内需不振,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巨大国内需求潜力未被有效激发。好在党和国家审时度势,果断启动“扩内需”政策,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现如今,国家扩内需政策已产生显著成效,外部市场需求依旧低迷,在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下降并导致消费和投资跟着下滑的新伤还未痊愈的情况下,一种忽视或放弃外需的声音应时而生。这是值得我们格外警惕并要尽量避免的。
  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必须完善有利于内外需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扩大内需必须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就需要加速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使得百姓有钱花、敢花钱;稳定外需必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就需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企业“引进来”、“走出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相信随着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随着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的协调发展,国家在各种危机和挑战面前,将更游刃有余。

 1、充分认识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外部需求急剧减少在客观上对扩大内需形成了巨大压力,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到扩大国内需求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或放弃外需。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内需和外需都是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本质上讲,内需与外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内需的快速增长为扩大外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内市场和生产的扩大,可以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创造条件;国内研发和技术设备投资的增加,可以带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提高,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组成部分,对扩大外需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譬如,我国纺织、轻工、家电等产品,都是在经过国内充分竞争后再走向国际市场的,如今已经稳定地占有较高的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外需可以直接带动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的增加。出口可以直接带动就业,提高居民的收入,拉动国内消费;外需扩大形成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效应,有利于降低中、高档消费品价格,促进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外需作为最终需求,对相关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投资需求具有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制成品出口增加形成的技术外溢效应,可以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相关研究表明,出口每增长1%,可以拉动当年消费增长0.68%,拉动与投资增长相关的国内资本形成0.74%。

    促进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展,既不能单纯强调内需为主,也不能过分夸大外需的作用。2008年,我国外贸出口超过1.4万亿美元,与对外贸易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超过1亿人。如果一味地强调内需为主,而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不到位,一旦出口持续下降幅度过大,必然导致企业停产倒闭增多、失业人员增加的局面,不仅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将使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同时,如果片面夸大外需的作用,就可能忽视内需的主导作用,贻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从长远来看,我国目前应在稳定或促进外需增长的同时,必须保持经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既要防止从外部输入经济波动,也要防止外需结构不合理加剧国内资源供求矛盾,还要防止外需扩大加剧投资与消费失衡。

   “四个必须”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现实需要的观照。总结和回顾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就应该深刻地体会“四个必须”的内涵,同时更应该深刻地看到,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们仍然应该而且必须坚持这“四个必须”。

 

三、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 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 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刘世锦认为,近期影响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两个接替”,第一个接替是指政府刺激计划特别是政府投资接替短期内大幅下降的外需,第二个接替是指市场驱动的投资和消费接替带动效应下降的政府投资。三季度以来,第二个接替的趋向正在得到加强,市场驱动的投资开始跟进,汽车和房地产两大龙头产业有积极表现,消费增长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企稳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但基础尚不牢固,或者说还相当脆弱。”刘世锦话锋一转,“从国际上看,实体经济仍在下滑之中,将在中长期对我国外需空间形成结构性制约。从国内看,社会实体经济投资刚开始回升,信心还不稳定;消费增长有政策支持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就业和收入下降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可能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厉以宁也认为:“经济回升基础目前还不巩固。”    “危机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但是很难有把握地说复苏时代到了,从遏制下滑到真正走向健康的复苏之路还有一段路程。”李扬深有同感。

当前,尽管中国在“保八”阶段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然而也可以明显看到,中国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在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7.7%的增幅中,投资的贡献率为7.3%,消费的贡献率4.0%,而出口的贡献率则为负3.6%。 

     对此,国内外经济学家曾多次表示,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经济总量增长问题,但结构性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消费并未真正启动、投资仍起着主导作用、第三产业发展仍比较慢等,调整经济结构已经成为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论坛上表示,虽然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很好,但是也必须看到,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改变,中国面临的发展形势比之前更加严峻,因此必须进行深刻的调整和改革。明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尤为重要,可能关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

  7月16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表示,经济回升是事实,但这是强力的政策拉动所人为形成的,非市场内在作用的结果,主要是靠过量的货币供应而产生的一种短期效应,其持续性值得怀疑。

新一期《望》新闻周刊刊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赵涛的文章说,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一)、总结了六大方面主要问题和不确定因素:

1、外部环境改善,但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世界经济已出现积极变化,美国经济在今年第三季度出现复苏,欧盟经济从二季度开始呈现企稳迹象,日本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金融市场趋于稳定,但好转基础还不牢固,实体经济还面临着贸易低迷,失业增加等困扰,全面复苏尚待时日。

从国际金融危机源头国家美国的情况看,奥巴马政府刺激经济政策取得一定成效,美国经济在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后,于今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3.5%的增长。美国家庭储蓄率从危机前的接近零回升至接近7%,并可能进一步回升。美国外贸赤字从占GDP超过6%降至不足3%。美国经济下滑势头放缓,经济好转迹象增多:高盛、摩根大通等大型金融机构重新盈利,房地产市场触底,零售额、制造业指数等实体经济数据下行放缓或出现回升。发展绿色经济政策对汽车、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发展起到一定扶持作用。

但美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贸易双赤字问题未根本改变,过去发展过分倚重金融业,造成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目前金融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2/3,大量制造业已转移到境外,经济“空心化”严重。目前金融业仍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在危机后引领经济长期增长的新的战略产业不明确。美国失业率高达 10.2%,欧元区约9.8%,美元面临中长期贬值风险,黄金价格飙升,将引发初级产品价格攀升,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不确定因素。

虽然针对金融危机,发达国家已加强了国内金融监管,但在全球范围内,对金融资本的流动、炒作的监管仍然薄弱。近期黄金价格和原油价格的大幅度飙升,虽然与经济复苏有所关联,但主要推动力是投机资本的炒作。对于关乎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一些重要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无疑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隐患。

2、外需下滑压力仍然较大

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中进行结构调整,如美国家庭储蓄率上升和外贸赤字下降,意味着美国外需减少。欧盟经济对外贸易不平衡有所改善,欧盟二季度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重为1.9%,比去年四季度减少0.3%。然而,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整,它们的贸易不平衡改善意味着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外需减少,势必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一定影响。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影响消费需求,使全球需求在较长时期内尚难快速回升,加上金融危机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致使中国外需下滑压力仍然较大。

据海关总署最近发布的数据,1-10月中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755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9.9%,其中,出口9573.6亿美元,下降20.5%;进口7981.3亿美元,下降19%。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592.3亿美元,减少 27.2%。虽然10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已收窄到10.7%,月度出口值连续第四个月超千亿美元,但同比下降的总格局尚未扭转,外需萎缩的局面及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应继续抓紧时机调整需求结构,继续推进扩大内需。要把扩大内需落实到企业基层,引导企业成为扩大内需的主力军。

3、内需增长后劲不足

一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投资4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目前民间投资意愿不旺、部分中小企业获取资金困难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是农产品卖难问题不容忽视,卖难的农产品涉及广泛,粮食、棉花、油料、果菜等均有卖难现象存在,在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一定水平后,这一现象将长期存在,若不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会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三是消费增长后劲不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较大是影响消费后劲的主要因素。广大职工与经营管理者收入差距大。因对企业监管不力,部分企业拖欠员工工资,不为员工上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居民消费仅占GDP的36%,处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低的国家行列。因此,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提升工农大众的消费水平十分重要。

四是资本市场动荡间或大起大落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股票市场中大多数股民被套牢,影响扩大消费。

五是房价继续升高,超出工薪阶层可承受的水平,严重限制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空间,影响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和难度加大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据测算,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近2亿吨,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约5亿吨,电解铝、造船、煤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均存在较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多晶硅、风能设备等新兴产业因投资过度,开始出现新的产能过剩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当地企业的产业链条、配套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大批职工的就业问题,调整的压力和难度都很大。

4、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和难度加大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据测算,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近2亿吨,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约5亿吨,电解铝、造船、煤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均存在较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多晶硅、风能设备等新兴产业因投资过度,开始出现新的产能过剩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当地企业的产业链条、配套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大批职工的就业问题,调整的压力和难度都很大。

5、推进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等基础管理,推进技术进步,增加森林碳汇(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加强草原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等,“十一五”前三年,中国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0.1%,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因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要落实“十一五”五年中国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0% 的约束性目标,在“十一五”后两年,每年要下降近4.5%,实现这一比例任务相当艰巨。

6、对汽车社会来临配套建设滞后

随着中国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正在步入汽车社会,除了要大力发展环保汽车和替代能源外,汽车社会的来临,迫切需要在城市结构、交通管理及住宅质量提高等多方面进行相应的规划配套。但目前大部分的配套发展严重滞后。如果不及早对这些配套进行规划和建设,随着汽车走入更多百姓家庭,汽车在大中城市爆发性增长,首先将会使城市道路拥堵成为交通死结,进而带来一系列问题。

汽车的发展不仅是解决居民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加快经济活动速度和频率,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目前对汽车社会来临带来的新需求的配套滞后,发展下去最终将影响汽车的产销,拖累经济增长,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文章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抓紧“后危机时期”经济布局,增强经济增长后劲

  (二)、明年经济面临六大风险

  对2010年经济走势的判断,他说“从数据上看2010年是比较平稳数据上非常漂亮的年份,但是我想提醒大家,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年经济的发展总是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总是有风险。明年我国将面临六大风险,三个来自国内,三个来自国外。”

  第一个,是地方政府融资链条面临断裂风险。在2009年经济扩张中,地方出现了8000多个融资平台,很多都是负资产经营。如果政策收得太快,多项目难免会半途而废,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也可能停顿,这无疑会冲击宏观经济。

  第二个风险来自资产价值的巨幅变动,无论是迅速上升还是迅速下降。如果房地产价格再提升20-30%,无疑会激发很多社会矛盾。相反,如果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下降20-30%,也会有风险,很多企业和个人将出现“资产负债表”的问题。

  第三个风险是,如果出现某些影响农副产品生产因素,在流动性非常充足的背景下,很可能会演变为农副产品价格迅速上涨,根据目前的统计方法,可能会直接演变为通货膨胀。

  另外有三个风险来自于国际方面。一是原材料和能源价格迅速飙升有可能带来的供应链局部中断。尤其是原油。二是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会不会演变成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的运动有待关注,尤其要关注低碳运动会不会和贸易保护和全球经济再平衡相联系。还有区域性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想和估计。这么多经济布局在海外,一旦出现区域性冲突,那么政治影响、社会影响、经济影响都会非常大。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和科学性

2009年12月8日一早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论,此文也代表中央工作会议讨论方向和最终取得的结果。

在6000字文稿中,共16次提到转变,可以预期2010年中国经济将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前提下着重的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

   之所以要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我国经济的重大战略任务,主要是因为: 
   1、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摆脱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巩固和发展经济企稳向好势头的当务之急。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先是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同时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而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扩大内需,重点加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建设,实行结构性减税,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使我国经济向更加均衡、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大范围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发展先进生产力。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国民经济保持8%以上的较快增长已成定局。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凸显,消费需求不足、国民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的格局没有实质性改观,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9年前三季度,在GDP的增长中,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而最终消费仅贡献了4个百分点。因此,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务之急,任务还相当艰巨。
    2、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保证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增强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根本措施之一。如果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就可以取得成效,那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则是需要在较长时间才可能取得成效、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措施。可以肯定的是,经济结构变化会带来新的增长,工业向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医药、装备,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我国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碳排量减少40-45%的宏伟目标,都会产生新的增长需求,形成新的产业链,企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带动中小企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所以,当我国为消除世界金融危机给我们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必须谋划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把短期政策同长期的措施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3、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应对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的战略措施。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很快,整个经济将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提到议事议程。[1]据自然科学家预测,未来十年二十年,新的科技革命将会发生,而新的科技革命将会以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为特征。[2]历史经验表明,谁能够未雨绸缪,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主动调整经济结构,谁就能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日本利用模拟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汽车、电子等产业,赢得了持续几十年的快速增长,一跃而成为经济大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抓住信息革命的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118个月的繁荣。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前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举措,是实现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最终目的的内在要求。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

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学性。

我们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 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 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紧迫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和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紧迫要求。 

1、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对我国经济形成巨大冲击,从表层看是由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出口大幅下降所致,从深层看则是依靠投资和出口、依靠生产要素高强度投入的经济发展方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的结果。结构性矛盾,在需求结构上表现为内需与外需增长不平衡,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在供给结构上表现为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事实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经济就已经面临巨大的结构调整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进一步凸显了这些结构性矛盾,使经济结构调整变得更为紧迫。  

2、全球经济失衡的再平衡使外部需求收缩幅度加大,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任务更加紧迫。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接近极限而出现的一次强制性调整,势必引发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调整过程。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降低消费率,将使国际进口市场出现萎缩,我国稳定出口的难度明显加大。从发展前景看,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复杂的过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我国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效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不仅对当前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具有现实紧迫性,而且对后危机时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战略意义。  

3、国际绿色能源发展浪潮使科技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历史经验表明,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和形成新的增长模式,是摆脱危机的根本途径。当前,发达国家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在率先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又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科技与低碳经济的浪潮。我国在信息技术革命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又将面临绿色能源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又将面临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的新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赢得先机。  

4、发达国家发展模式调整和“再工业化”使我国产业发展面临新挑战,我国加快产业升级换代的任务更加紧迫。国际金融危机促使西方发达国家反思和调整过去那种过度“虚拟化”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再工业化”不是回归传统工业部门,而是通过政府扶持和技术创新,实现传统产业在新技术基础上的复兴。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调整中拓展我国产业发展空间,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5、我国经济发展内部条件的变化对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紧迫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新的发展水平上,过去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部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更紧迫要求。  

6、产能过剩矛盾加剧,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在市场需求驱动和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产业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扩张,新增大量产能,而国际金融危机使一些产业产能过剩矛盾明显加剧。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转变,加快运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设计、标准、营销、供应链、品牌培育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7、生产要素成本趋于上升,迫切要求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随着工业化加速发展和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以及能源资源和生产要素供需形势变化,原先支撑经济较快增长的资源、土地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开始减弱,继续停留于传统比较优势,主要依靠低要素成本参与国际竞争、依靠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局面越来越难以为继。新形势下,必须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立足自主创新,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8、资源环境硬约束强化,迫切要求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随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特别是重化工业部门加快发展,近年来我国能源、资源消耗迅猛增长,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不断攀高。随着节能减排压力增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强化,迫切要求降低能耗和排放强度,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9、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和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迫切要求推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老龄人口比重将迅速上升。这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将逐渐减慢,工资水平上升压力加大。为此,必须加强和改善国民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推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劳动、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经济结构调整既要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要为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经济结构调整的明显进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主要方面:一是结构优化,二是结构升级。结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协调、合理;结构升级是指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或高级化。 
    结构优化、结构升级一般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个途径是对国民经济的存量进行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主要的是对已经形成的各种传统结构进行改革、改造和优化升级;另一个途径是对国民经济的增量进行优化和升级,主要的是把握好投资方向、投资结构,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结构调整的依据首先是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成绩,近年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措施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果,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国民经济需求结构有所改善,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作用有所增强,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一步得到加强,各行各业更加重视节能降耗,经济增长回暖与单位能耗下降并存,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体工业回暖的作用增强,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但是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突出的是:一是需求结构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而消费需求作用偏弱;二是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相对滞后;三是产业内部依靠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业缺乏明显优势。 
    其次,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实力较量,可以预见全球也将随之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的新阶段。我们要把握这样的世界发展大势,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依靠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引擎,实现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调整经济结构要采取的重大措施包括: 
    第一,继续调整国民经济需求结构,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我国国情所决定,在较长时期内我国保持了较高的投资率和较高的外贸依存度高。据世界银行数据,1990年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基本稳定在77%~79%,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低于70%。以2002年为例,当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80.1%,其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80.7%,中等收入国家为74.3%,而我国当年的消费率仅为58.2%。这种“双高”发挥了我国的后发优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看,持续的高投资、高出口而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相对较弱,则既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会产生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因此,要下决心调整原有的需求结构,在保持适度投资率和出口的同时,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推动最终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二,继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第三产业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高意味着经济发达的程度越高,例如,2006年第三产业在GDP中占的比重美国高达76.5%,日本为69.5%,远高于我国的39.4%的水平,[4](图1)在国内,2007年北京第三产业的比重72.1%,上海52.6%,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5]但对此认识不能绝对化,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的比重可以出现不同的情况,只要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应该看为合适的比例。当然,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为此就要认真落实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定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稳步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图1  2006年中、美、日三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数据库资料整理) 

    第三,继续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认真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生产能力。要着眼于未来发展和下一轮国际市场竞争,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鼓励和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
    当然,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容和措施,除了上述之外还有更多,例如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土开发空间结构,外贸结构,等等,[6]这些将另做进一步研究。

胡鞍钢则更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他建议应提高三个“比重”:一是不断提高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二是不断提高服务业占就业比重,三是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大力发展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保险业。

    胡鞍钢还提出了未来经济发展的“绿猫”模式:“中国若能把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黑猫’模式变成‘绿猫’模式,积极推行环保、节约资源,东方巨龙的崛起将能深刻地改变自己和世界,并重新塑造我们的世界。”

五、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 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 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2、5个更加   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 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我区1355展思路。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突出工业强区、古城重建、创业富民“三个关键”,统筹推进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社会稳定“五项重点”,努力实现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居民收入明显增长、城市形象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的目标。

(二)、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

6个结合。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把推动自主创新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创新发展;把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三)、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 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1、明确范围。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 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

2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3、要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

4、货 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 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 信贷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 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要保持 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 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 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 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 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 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四是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 产能。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 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 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

1、要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扩大农村需求,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2、要巩固农产品保 障供给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制度,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水平。

3、要搞好 主要农产品市场调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和财税支持,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4、要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建设,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强水利特别是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电网改 造、饮水安全、农村道路等建设。

5、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改进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强化乡村正常运转的财力保障,培育农村新型金融组 织,解决好农村融资难问题。

6、要推动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引导家庭经营向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鼓励农户 运用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定信心、锐意改革,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加强调查研究和战略 规划,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一是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资源价格 和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二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对经济服务功能。要加强金融监管机制建设,改善 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和服务,继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三是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要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

五、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要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健 全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是努力促进出口稳步回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要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 市场,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竞争力,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增加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二是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提高引资质量。要发挥 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我为主、择优选择,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引 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三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协力共建和优势互补,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 资,加快完善境外投资促进体系。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明 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

1、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 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 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各级政府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加强 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2、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 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抓紧制订实施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深入扎实地做好新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各项工作。

3、加快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4、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棚户区 改造。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

5、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 学问题。

6、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 产品创新,精心组织和办好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 

 
 

编辑:台儿庄新闻网

发表评论】   【打印本稿】   【收藏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 下一篇:
枣庄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枣庄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枣庄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枣庄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枣庄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枣庄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枣庄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枣庄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