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域频道 > 2010tez > 2010运河文苑
新闻搜索
 
遥远的复旦
  来源:    日期: 2010-10-15     
发表评论】【打印本稿【收藏本页】

作者:包光潜

 

    做学生的时候,不知道有北大,只知道有清华和复旦。

    知道清华,是因为我们包氏的一位长辈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名噪乡邑。知道复旦,是因为那些上海知青们常常将复旦挂在嘴边。也许是他们消除思乡愁苦的一种方式而已。但对于我这样一憧憬山外世界的乡村少年来说,是听者有意了。我知道复旦大学的新闻系很有名。一个遥远而不可即的复旦就如此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

    恢复高考后,不少上海知青像久旱逢甘雨,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高考复习中。考取的当然走了,没考取的也以各种理由返城了。那段日子里,复旦这个充满魅力的词儿反复撞击我的脑壳。我首先参加了中专考试,想借此跳出农门。事不遂愿,参加初选后没有被录取,只好就近上了高中。这时复旦再次进入我的视野。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理化学习,准备学文,尽最大努力考取复旦。事情往往并非你想象的那样。高二的时候,上面有文件下来,参加文科考试的考生要考英语。理科也考,本科录取按30%计入总分。我权衡再三,决定弃文学理。——这已是高二的最后一学期了,四个月过后就要参加高考。——这一决定让我做了一辈子的理科老师,不能说没有遗憾。

    复旦又在我的心中沉淀下去。这期间,我读过梁晓声的 《从复旦到北影》。我跑过很多的地方,但就是没有去过上海。虽然不是着意而为,但潜意识里一定有着某种恐慌,迟迟不愿践行。一直到8年前的那个夏天,经不起同事的一再邀请,便带着女儿“拜访”大上海。别人逛商店、逛公园,而我们主要是看一看上海的大学校园。正好同事的女儿在复旦附中上学,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复旦的。那个压在心底的渴望慢慢地顶起沉重的石头。

    记得从复旦附中到复旦要过国权路的。炎热的夏天让我失去了方向感,记不得是从东门还是西门进的,一入校门就看见高大的毛泽东塑像,看一眼就知道是文革时期的作品,也许还是出自名家之手。从左边的小路进去,我突然发现路旁树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塑像,定眼一看,竟然是陈望道。我知道陈望道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更知道是他首先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共产党人因此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陈望道先生在哲学、伦理学、文艺理论、美学等方面造诣颇深。作为新政府领导下的复旦大学校长,他没有辜负复旦的精神,正如复旦的取义:“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我徜徉在复旦校园,有一种莫名的情绪在夏日里难以排解。我以为复旦的校园里应该有一个安放陈望道先生灵魂的处所,我在寻找。我不知道,那些来来去去的学子,有没有注意到夏日林荫下那个老人的形容。我用我的额抵住他智慧的脑门,我想通过电流的方式得到某种默许——除了些许清凉之处,那个“石头”的脑袋里早已消耗了应有的电压。

    告别复旦,便成遥远。我无法用手去触摸那扇门,我无法用脚去走近那扇门。但我的心灵一直在遥望。

 
 

编辑:台儿庄新闻网

发表评论】   【打印本稿】   【收藏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 下一篇:
枣庄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枣庄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枣庄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枣庄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枣庄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枣庄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枣庄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枣庄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