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频道8月28日电(陈学超 李广江)秋日的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泥沟镇鲍楼村,绿树成荫、鸡鸣深巷,一片祥和宁静。在村西一处崭新开阔的厂房内,100多台排列整齐的缝纫机嗡嗡作响,来自本村及周边村庄的村姑、大嫂们正忙着操作机器,赶制各种造型别致的布玩具。这是该区为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大嫂经济”引进的韩资企业宝贝天使玩具有限公司。在车间内,泥沟村的赵夫兰大姐高兴地对笔者说:“我们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不耽误种庄稼,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感谢政府把我们安置到这里。”
涧头集镇零就业家庭户万仓村刘刊武上有80岁的老父亲,下有正在上中学的孩子,一个人照顾老人孩子,无法外出打工,就业难度大。帮包的区纪委和涧头集镇党委政府在走访中了解到他有缝纫技术,积极联系,最后一家刺绣加工企业录用,区纪委考虑他的困难,专门他购买了一台缝纫机,让他在家中加工半成品,不出家门就能够挣钱。
自从“转移工程”实施以来,“黄礼广、刘刊武”们的故事,每个村都在演绎着。
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强势推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台儿庄区各类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工短缺现象,有不少技能岗位等着人来上岗;另一方面,因为受到信息、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农村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闲置,尤其一些社会关系单一、因病因残致贫的弱势群体蜗居在家就业无门。用工与就业的错位导致不少富余劳动力出现渴望致富的心理与自身贫困现实的矛盾。此外,还有一部分有理想、有知识的青年富余劳动力亟待走出家门,到发达地区就业而缺乏技能和途径。
针对这种情况,台儿庄区把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计划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切实转变农民就业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着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区外、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帮扶病残贫弱家庭就业,确保消除“零转移就业(以下简称零就业)”家庭,至少实现农村“一户一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截止6月底,第一批30个试点村的368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消零”,953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圆了就业梦。目前,全区有1617户“零就业”家庭消零,有1.2万多富余劳动力被安置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一项广受赞誉的发展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富民工程。
7月15日,枣庄市委书记刘玉祥在台儿庄调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时,说台儿庄创造性地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市委、市政府联合调查组就台儿庄区实施富余劳动力就业计划进行专题调查,并形成了深入翔实的调查报告。刘玉祥书记亲自批示,要求有关领导和部门认真研究台儿庄的做法以及在全市推广的可行性。
万丈高楼平地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首先要摸清底子。于是,台儿庄启动了继人口普查后的最大规模调查。从1月30日开始,放弃了春节长假,所有干部都进村入户、到厂去企,分门别类,逐项落到图表上。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一个月后,三项调查告罄。
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摸清了全区6.5万户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富余情况、培训需求、就业意向、薪酬要求:台儿庄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为14.85万人,富余劳动力4.5万人(包括8000名年满16周岁的中学生),其中零转移家庭4536户、10383人。
全区企业用工资源调查,摸清了全区97家企业劳动用工情况:48家企业今年用工需求3756人。另外,明年投产的18家企业计划招工2100人。
全区劳动力培训资源调查,摸清了全区12家职业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以及培训规模、设施、收费等情况:全区年培训能力15300人次。
3月12日开始,104人在70台微机上轮番操作,两周将27.5万项调查数据全部录入,无一差错。这些数据不停更新,与镇、村电脑和档案台账相连。
在此基础上,该区制定了《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计划的实施意见》和《全区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计划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步骤、要求和保障措施,分两批对六处镇街明确了39个帮包部门,创新举措开展帮扶,在强力推进示范村试点工作。
今年以来,台儿庄区立足省内、面向省外、拓展国际,运用组织送、能人带、亲友帮、自己找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劳务输出。目前已向区外输送富余劳动力3000多人。
通过加强与劳务接收地、劳务中介机构的联系和交流,建立起互通信息、密切协作、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就业。涧头集镇党委通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激发他们“多带走一个乡邻,多带富一个家庭”。冯庄村的冯存瑞春节过后联系本村及附近的100多名富余劳动力到临沂从事板材加工。后洪庙村的李乐通过在北京大兴开办保安公司,安置富余劳动力60多人。
在开展劳务输出过程中,该区注重劳务输出的规范与维权服务,千方百计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及时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做到了既对用工单位负责,又保证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海扬王朝、丰元天弘、林海制衣、超越淀粉……近年来,台儿庄区委、区政府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引进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该区投资,有效解决了因条件所限不便外出的劳动力就业问题。马兰屯镇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引进祥和乳业、超越淀粉、翔宇面粉、森森木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种养殖户2000多户,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4500多人。工业园区内引进的海华丽纺织年产文化衫、T恤衫、绒衣运动装等针织产品600万件,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60多人。此外,徐州客商投资1.2亿元的皇朝商贸城、温州客商投资2亿元的佳家喜建材装饰等明年投产的32家企业计划招工4600人。
为调动企业接收富余劳动力的积极性,该区还扎实开展“劳动力就业示范企业”评选活动,圣凯龙服饰、广汇纸业、龙凯玩具等16家企业被授予“劳动力就业示范企业”称号。该区对劳动力就业示范企业在税收、场地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吸纳富余劳动力。
今年上半年,台儿庄区引进建成的劳动密集型重点项目48个,所需的富余劳动力5000多人,在台儿庄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协调推介下,企业用工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
上海浦西食品厂招聘信息,浙江伊诺克服饰招聘信息,枣庄市海扬王朝纺织有限公司招聘信息……在马兰屯镇劳动力就业转移服务大厅,电子显示大屏不断滚动播发就业信息,来自附近及周边地区的不少群众前来咨询。马兰屯镇党委政府为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投资6万多元临街新建了一站式就业转移服务大厅,配备了微机、办公桌椅、档案橱,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劳动力就业工作流程,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自5月9日服务大厅启动以来,在临沂、徐州、青岛等地安置就业人员40多人。今年以来,台儿庄区在镇街新建劳动力就业服务大厅5个,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就业信息3000多条,达成就业意向800多个,共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300多人。
涧头集镇金楼村富余劳动力张敬东新建的预制厂很红火,不仅解决了个人就业问题,还安置了本村7名富余劳动力就业。这与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彦召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劳动力转移工作开始后,有建材加工手艺的张敬东想开办一家预制厂,苦于没有土地和资金。村书记李彦召听说后,专门在村头为他安排了一块存量土地,帮包的经贸局领导为他贷款15000元,解决了燃眉之急。台儿庄区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优秀党员的组织协调和领头雁作用,积极搭建富余劳动力就业桥梁,坚持以人为本,为群众就业解难题、办实事,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本领,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形成了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
据统计,该区党员干部共创办企业106个 ,安置富余劳动力721人,其中“零就业”家庭成员183人。
为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台儿庄区制定了就业培训计划,确立了“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带培训,城乡就业平衡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自由型向组织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通过采取“订单式”培训、企业在岗培训等多种方式,整合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区职业中专、区农广校等培训资源,明确市场导向,重点进行就业出路广阔的电焊工、车工、钳工、维修电工、计算机、服装等专业培训。以台儿庄区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的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年培训劳务人员在3000人以上。
前不久,“台儿庄焊工”被评为首批“山东省驰名劳务品牌”。叫响后的“台儿庄焊工”劳务品牌产生了聚集效应,带动了车工、钳工、维修电工等工种的劳务输出大发展,在济南、上海等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12个,与青岛海尔、海信,上海进道、华丰、国际三信等多家大企业联系,提升了该区整体劳务输出的质量。此外,在区内参加就业的2000多名各类工人也分别得到劳动技校、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培训和企业的岗位培训,满足了企业的务工需求。
在涧头集镇金楼村肢体残疾人李彦文的家里,我们看到有一架刚买的手摇式修鞋机。这是帮包该村的经贸局资助500元现金购置的修鞋工具。“有了这台机子,我就能走乡串户,修鞋挣钱了。”李彦文高兴地说。他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妻有精神障碍,属于“零就业”家庭,经济十分拮据。
“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而富余劳动力就业就能增加农民收入。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劳动力转移要重点关注那些特殊困难的家庭,那些靠自己联系很难就业的家庭,这样做能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台儿庄区委书记刘玉冰动情地说。该区在富余劳动力就业帮扶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让有能力、有志向的病残人就业脱贫,让少门路、缺关系的困难家庭就业实现“零”的突破。
马兰屯镇坝子村52岁的黄礼广近期在该村驻地的枣庄超越玉米淀粉有限公司就业,这是帮包部门多次与马兰屯镇有关人员一起努力的结果。此前,黄礼广因为身小力单、口齿不清、无一技之长被多家企业拒之门外。母子二人仅靠二亩土地微薄的收入度日,年收入不足3000元,80多岁的母亲还要看病就医,家境一贫如洗。
“政府免费为我安装了50多米的高压线路,我的玩具加工厂才开了起来。”在涧头集镇穆庄村,左上肢残疾的小老板王磊对笔者说。他在政府扶持下开办的家庭玩具加工厂目前招有30多名村内外的女工,收入都达到600元以上。
目前,在全区在扶持病残和困难人员就业中,结成帮扶对子150多个,发放信贷资金200多万元,提供致富信息1200多条,安置就业人员 187名,消除“零就业”家庭15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