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作者:赵继才
很久以来,我都想写写我的家乡——台儿庄。之所以迟迟没有动笔,是不知从何写起。这个生我养我的小城,可以说我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心里总有一股力量去阻止我去表达对家乡的那份爱和敬。直到今天,我才拿起笔,写写这个美丽的运河小城。 许多人一提到台儿庄,就想到那场事关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战役——台儿庄大战。 台儿庄在现代史上确实是一个鲜血铸就的名字。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分击合进,进攻台儿庄。在这个当时方圆不足10平方公里的小城,敌我双方血战16天,美丽的运河小城房无完房,墙无完墙,尸横遍野,日军的钢盔堵塞了运河的水流,手榴弹的木柄碎片积存了一寸多厚,运河水为之染红。中国军队歼敌1万余人,最终以3万人的代价赢得了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也因此闻名天下。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在他所写的《三吊台儿庄》一文中一连用了3句悲壮、惨烈的古诗句记述其所见所闻:“久行见空巷,但对狼与狸”、“生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那场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回忆,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大运河无疑是这场战争最好的见证者。事实上谁又知道从它开通以来,运河两岸曾经有多少腥风血雨,杀戮与死亡?仇恨与战争带来的只有死亡和毁灭,这已经是不变的真理。 台儿庄因河而兴,因战而名。从烟波浩淼的微山湖东口,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迤逦向东,流经广袤鲁南大地进江苏入中运河,这就是全长42.5公里的台儿庄运河。台儿庄运河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中唯一完全东西流向的一段。在这个鲁南重镇,运河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造就了十里港湾不夜城,还留下了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京杭大运河难得一见的文化遗存“月河古道”,古道保存完好,生活气息浓郁,真有回到明清时代之感,正如丹麦旅游专家彼德森说:“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大运河就该是这个样子。” 台儿庄段运河是整个大运河的关键河段,号为腹里,史称加河,明清时期,成为中转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号称“水旱码头”,繁盛时期的台儿庄有“天下第一庄”的美誉,5.6万人口为周边40集镇之首。那时,这里的运河之夜“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如今,台儿庄运河依然是千船万帆,只是十里歌声变成了汽笛声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用白居易的忆江南来描绘她,一点都不过分,尽管我也见过长江大海,然而我最爱的还是与自己朝夕相处、耳鬓厮磨的古运河。北方的河流在阳光下波澜不惊,有时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或温柔恬静的少女呀。泥土软软的,水清澈透底,面对天地间这一脉碧水,你的身心也顿时被清洗得干净透明。远远近近依稀有悠闲自在的垂钓者,宽阔的河面上不时划过一群鸭子在嬉戏。 台儿庄运河古道北岸的顺河街、越河街、丁字街等部分古街巷以及岸两边仍然保存完整,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商铺、古民居,还有岸边的古码头等,最老的已有500多年历史。这些街巷、古居顺河而建,布局灵巧,远看参差蜿蜒、错落有致;难得的是,古街民风淳朴依然,居民依然保存着百年前的生活习惯和节奏,“活着的历史”大概就是如此吧。明清建筑风格最为集中的月河街上,随青石铺路卵石镶边的古道蛇行,但见两旁重楼叠院,马头墙高低错落,昂首云天,既有北方建筑的沉稳,又有江南建筑的灵巧。细看店面临街而立,庭院朝运河开,既顺应了地利人和,又有节奏明快、方便实用的商业特色。古运河边至今犹存的驼家码头、郁家码头、王公桥码头、四十万码头等,一律青石筑就,台阶铮亮,从中可见当年的繁华。运河古道南岸,还保存着大面积的古村落,全是草屋茅舍、泥墙草顶,古朴清幽,隐居于参天古木之中;清代的贞节牌坊、兴隆桥、清真寺等古迹、遗迹散落其间,随处可见…… 台儿庄历史悠久,境内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台儿庄,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台儿庄因台姓立村,故称台家庄,尔后演变成台庄、台儿庄。明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改道流经台儿庄,逐渐形成水旱码头和商贸重镇。 今年五一期间,我陪着几个中外好友回到了台儿庄。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心中的激情由然而生,我真想一下子将整个台儿庄介绍给他们,然而我知道即使我全身上下都是嘴,也不可能瞬间介绍完整个台儿庄。 我们首先来到了位于台湾街东首的清真古寺,清真古寺是当时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墙壁上残留的弹孔及寺内的苍柏、衡树令朋友们连连称奇。清真古寺原是由郁家花园改建而成,1742年又在阿訇李中和的主持下兴建成现在规模,当时主要建筑有讲堂、西大殿、望月楼,配房等,是回民做礼拜的场所,其中望月楼毁于文革期间。清真古寺是台儿庄大战时期保留最完整的一处遗址。当时为186团团部的指挥所,是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当时战斗场景相当激烈,一个拉据战就打了七天七夜,门墙上面弹迹痕痕,弹孔累累,是当时日军侵华的一个铁证,1988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起走一块弹孔累累的砖墙面,陈列在博物馆内,以教育后人勿望国耻。寺院布局为南北走向,院内苍松翠柏傲然挺立,原来的四棵松柏经过战火的洗劫只留下两棵,其中一棵还处于半枯半荣状态,树躯上弹孔累累,弹头历历可见。两棵松柏目睹当年的战斗场景,经过炮火的洗礼仍顽强活着,他们向世人显示:中华民族是威武不屈的,任何外来侵略者终会失败。 我们出了清真寺,来到了东边的中正门。虽然这里,已没有当年战场的撕杀声,当我们站在中正门下,往日的战争场面依然历历在目。中正门始建于清顺治四年,当时台儿庄四周城墙有六个门,即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小南门、小北门,中正门是北门的门号,也称大门。台儿庄战役时,日军进攻的首先就是中正门,1938年3月24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对中正门狂轰乱炸,守门官兵186团在团长王震的带领下,以牺牲三百多人的代价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并用日军的尸体堵住城墙的缺口。随后几日,日军又多次进攻北门,均被我军击溃。当时许多中外记者、诗人、作家都来到这里,著名诗人臧克家曾来到这里作一首轰动一时的诗《红血洗过的战场》:“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泄尽了敌人的底!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由程思远先生撰写碑文、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名,全景展现当年战役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我们在这里真切感受到了当年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和无情。出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我们沿着护城河向西参观了贺敬之文学馆、火车站遗址和李宗仁史料馆。流水无情,运河无言。当我在参观大战纪念馆和李宗仁史料馆之时,我不禁问自己:如果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和气节还要靠这样一场惨无人道的杀戮来振奋和回归,它是值得骄傲还是需要反思? 一个又一个,我们走累了。想找一处美丽的地方歇歇脚。“韩庄水气罩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吟着乾隆下江南时在这里流下的诗篇,听着有关他的种种美丽的传说,我们来到了由运河治理改道时留下的一弯两公里的旧河,人们叫她月河。这里有个垂柳成荫,画舫点点,水草浮动,游人如织天然公园。品茶,聊天,人间一大快事。然而在快乐的同时,我们没有忘记历史所带给我们的伤痛。
|
|
|
|
|
|
|
|
|
|
>> 上一篇: |
|
>> 下一篇: |
|
枣庄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枣庄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枣庄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枣庄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枣庄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枣庄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枣庄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枣庄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