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的开凿为台儿庄这个小城创造了空前的繁荣,漕运迅速将这里变成商品交换、文化交流的区域,并使其成为久负盛名的重要城镇。如今,在枣庄段运河旁,还有一段保存古运遗风、充满古运气息、散发古运芳香的河道,清清地河水倒映着岸边的明清建筑。作伴小城的运河叫月河,虽然它现在已经不具备通航的条件,但其保存的原生风貌恰好是枣庄段运河最大的财富之一,月河是枣庄段运河乃至京杭大运河现存稀有的原始运道,被称之为枣庄运河文化的瑰宝。 台儿庄历史虽然悠久,但却一直名不见经传。直至京杭运河经微山湖改道东流,台儿庄才有幸与河齐名垂典。台儿庄原来无城,元代时始建有土圩。那时的台儿庄只是一个荒凉的小村。“自氵加 河既导,而东南财糈跨江绝淮、鳞次仰沫者,凡四百万担有奇,于是遂为国家要害云”(《峄县志·艺文志·募建台庄城引》)。漕运畅通,台儿庄成了水陆码头,朝廷在此设立闸官署、巡检司、县丞署、守备署、参将署等,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多至数万,成为峄县40个集镇之首。但是,由于社会治安秩序混乱,导致“寇聚于垣,啸则过市,顿戟一怒,并吞无遗,既无画地作营,亦岂能背水一战?每当风鹤一警,四出崩奔,妇子童昏,流离道路,粮艘停泓而不进,商船舟工摇橹以纷靡,加之舟航所通,播扬易远,骇惑吴越,震惊京师。察其风声,不止患苦一方而已也。”于是清顺治四年(1647年),兖东道兵备副使蒋鸣玉上奏议建台儿庄城,“上下咸协无异”,遂命“兴人徙以傅土”而筑。委托峄县县 丞雷火全主持施工,以峄县之赋税钱粮以及当地士绅捐资辅助,翌年竣工。主城南傍运河而建,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护城河宽10米,深2米,首尾与运河衔接。随后,管河县丞署则由峄县城迁移到台儿庄大南门里100米处,占地1亩。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沂州镇标前营移驻台儿庄,改称“台庄营”,始设参将署、守备署、总兵行署诸衙,并设有箭道、校场等演兵练武场地。后来,随着兵燹的不断发生,土城渐破,“乱时,居民因旧基筑圩以守”(以上引文据《峄县志》)。咸丰七年(1857年),由地方圩练长尤训光发起,各地募捐,再筑城墙。西城墙东移1公里。至此,台儿庄城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城墙基为土台,墙高4米,上砌垛口,城墙从底沿而上,向内倾斜,砖墙内筑土胎,土胎宽近3米,可在墙上走牛马大车。时建城门6座,东曰“仰生”,西为“台城旧志”,大北门为“中正门”,小北门为“承恩湛露”,大南门为“惠迪吉”,小南门为“迎祥”。 清康、乾年间,台儿庄运河漕运因“康乾盛世”进入鼎盛时期。台儿庄不但是漕运枢纽、水旱码头,而且成了沟通苏鲁豫皖乃至江淮浙沪地区的重要货物集散地,人流、物流空前活跃。康、乾二帝各自“六下江南”巡视,每经水路,必在台儿庄停泊登岸下榻或巡游。 然而,南巡中康熙帝的事必躬亲也好,乾隆帝的“游龙戏凤”也好,都在台儿庄都留下了应有的痕迹。据《峄县志》录《翰林院编修李克敬墓碑》载:“岁丁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圣祖仁皇帝(康熙)南巡,进诗台庄水次,时献诗赋者六七百人,进呈二十一卷,钦拔(李克敬)第一。”另据《峄县志·宦迹》卷载,“康熙间,黄河决,花山徐邳灾,漕运中梗。”康熙南巡“驾驻河上”,一位名叫曹自新的乡宦率数州士民迎銮吁恩,并进河图,“口析水患数千言,指陈详明,词气清辩。天颜大悦,即敕河臣履勘,给币修筑。是时, 缘河两岸环 御舟而跪者不下十万人……”康熙亲自接待“群体上访”,此举足见其政风之一斑。乾隆南巡,在台儿庄所留除“惊龙桥”之说外,还有“运河的蛙子干鼓肚”之戏说。 康、乾帝南巡数次驻足台儿庄,加上台儿庄因河而重的地理位置,台儿庄日趋繁盛。各地商人纷纷云集于此,置产兴业。山西商人在这里建立了山西会馆和关帝庙,以此网络乡党,强势经商,今仍有遗址保存。商号、店铺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这些商家为了便于从水上装卸货物,便在台儿庄闸北岸修筑了10多处石阶码头,俗称“水门”。城内修铺了12条街道和2公里车大路,联接西门、东门、大南门和大北门、小北门,城内有5000户人家,24300余人,房屋20000间。河道舟楫如梭,帆樯如林,街巷丝竹不绝,夜不罢市,一派繁荣景象。“台庄濒运河,商贾辐辏,田圜匮(市区的墙与门)栉比,亦徐(州)兖(州)间一都会也。”(《峄县志》) 如今的月河两岸已经是古韵弥漫、秀色满目。依河而筑的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古老的城墙绵延冗长、刚强苍劲、蜿蜒曲折,年轻的运河在这里波光粼粼、涟漪荡漾、风情万种,古老的街道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繁华热闹。夕阳西下,华灯初上,举目远眺,月河秀色,尽收眼底。
|
|
|
|
|
|
|
|
|
|
>> 上一篇: |
|
>> 下一篇: |
|
枣庄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枣庄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枣庄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枣庄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枣庄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枣庄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枣庄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枣庄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