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域频道 > 峄城 > 青檀文苑
新闻搜索
 
三公治运与甲鱼治病
  来源:    日期: 2010-02-24     
发表评论】【打印本稿【收藏本页】
                                      运河文化——
                                   三公治运与甲鱼治病
                                        □邵明思
    古邵镇万年闸村原名万家村,以万年闸为中心从西到东百余里是一条长蛇形的盆地,盆地上有一条自然河,名叫泇河。古时候,泇河地区是鲁南四湖流域“洪水走廊”,十年九淹,人民饱受水灾之苦。
    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黄河决口,洪水泛滥,运河河道被淤塞,水漫大地,村庄被摧毁。朝廷派总理河道的内阁大臣舒应龙到峄县治洪救灾。舒应龙把峄县泇河加宽加深加长,使之与京杭大运河接漕,改变了原来的运河河道。从此,峄县才有了运河。之后,都御史刘东星,都御史李化龙等接任“总指挥”,前赴后继治理运河。经历了十二年的苦功,峄县段运河全线通航,并兴建了韩庄闸、德胜闸、巨梁桥闸、万年闸、丁庙闸、顿庄闸、侯新闸、台儿庄闸峄县八闸。公元1603年全部完成了护闸堤壩及“月河”等扫尾工程。
    凿通了泇运河,基本上排除了黄河决口的威胁。兴建了峄县八闸,变水害为水利,当时的运河人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百姓和船工们深感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的恩德,尊称他们为三公,在万年闸北堤建立了“三公祠”,把三公当神圣,供奉香火。三公祠建在龙王庙的遗址上。原来的龙王庙被一场大水冲得荡然无存,上演了一出“大水冲毁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的调侃戏。劳苦大众不再信仰“神龙”,转为信仰三公这样的“人龙”。“人神易位”的现象,反映了人们的觉醒和进步。三公祠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涵,在运河线上独树一帜,展示了峄县人民的务实精神,是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特色项目。
    古邵镇大官庄、二官庄等自然村,就是当初三公等朝廷高官居住过的地方。运河除盛产鱼蟹之外,河鳖较有名气,鳖别名甲鱼、团鱼。人称峄县运河“铁底铜邦”,是黄色沙浆石与黑色粘土结构的质地,适应于群居的鳖类挖掘洞穴。以前,万年闸水域的鳖最多,每逢夏日,它们成群结队地爬到岸边晒太阳,最大的鳖就像菜筐。所以,运河人家把用高粮桔杆上稍编成筐具形象地称做“鳖盖”。
    古时候,人们认为鳖是长寿的吉祥物,有灵性也有邪气,不可冒犯它。渔民到运河捕鱼时,如果第一网捕了鳖,当即放生,转身而回,这一天呆在家里休息晒网,以避灾祸。
    民间传说,舒应龙治理运河用了十几万挑夫(民工),夏秋季节,工地上蔓延着疟疾(打摆子)和痢疾两种传染病。疟疾病患者发高烧,忽冷忽热,光喝水不能进食;痢疾病病上三五天就把钢铁般的棒劳力折磨成弱不禁风的病汉子。为此,舒应龙煞费苦心,束手无策。后来,一位姓万的民间郎中,根据祖传秘方,就地取材,用鳖甲配草药治疗疟疾和痢疾,用鳖肉配草药煎汤,为患者补养身休,药到病除,有效地制止了传染病。之后,刘东星、李化龙也按照这个验方为民工解除了病痛之苦。
    据说,舒应龙要为那位郎中向皇帝请功,可是他却离家出走,不知去向。原因是郎中姓万,因医术高明,老百姓颂他为“万家敬”,与万历皇帝祖父的皇号“嘉靖”同音,如果皇帝翻脸,欺君“犯諱”之罪,足够杀头的了!万郎中不知去向,但他治病的验方却流传在民间。
    不知从何时起,原本为患者治病补虚的甲鱼,却成了食客们的盘中餐,并成为美食家的时髦选择。随着宴席内容的不断丰富,捕杀野生鳖的行为不断升级,运河鳖越来越少,濒临灭绝。不过,《本草纲目》等多部医书都指出了,久食鳖肉性冷淡的副作用。民间也有一种说法,鳖肉有邪火,火攻一处,重点攻向人的耳、目、口、鼻等脸上的器官。鳖的毒副作用,可能是它为了保存种族,对滥杀生灵者进行报复吧!客观地讲,三公为民工治病,运河鳖功不可没,人们应当保护它,而且保持生态平衡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
    三公已经远去,古老的渡口船过无痕,留下来的,只有史册和民间传承的记忆。峄县八闸完成了历史使命,光荣地退出了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港口群,气壮山河的万年闸大桥,车水马龙、大运河百舸争流,汽笛交响,合奏时代最强音。昔日的洪水走廊,而今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枢纽,是港航事业的船员培训基地,是具有大运河文化特色的度假村。当年的“茅草荒、蛙子汪”,而今是千顷荷香——农业生态观光的景点,是江北鱼米乡,是枣庄市一号粮食生产基地。万年闸古渡周围是星罗棋布的建筑群,众星捧月,相映生辉,为大运河航道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领略水文化的旅游区。
    三公有灵当欣慰,纵览21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型公仆和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新型公民们,治理运河的丰功伟绩和史无前例的实践创造,已远远地超过了三公。
 
 

编辑:峄城新闻网

发表评论】   【打印本稿】   【收藏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 下一篇:
枣庄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枣庄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枣庄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枣庄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枣庄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枣庄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枣庄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枣庄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