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风景这边独好 ——我区旅游长成大产业综述 ○汪永 1985年,青檀寺景点卖出了第一张门票。如今昔日的小寺庙,已经发展成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23年来,我区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接待游客达60余万人次,年可实现旅游直接收入500余万元,综合收入8000余万元,全区旅游直接从业400余人,带动间接就业6000余人。 乘改革春风,旅游业突飞猛进 “燎原星火似重现,忽作银河倾碧天。诗入奇境知何处,我乡枣庄石榴园。”这是1998年,著名诗人贺敬之游冠世榴园即兴所作的《四园诗》之一。这一年,枣庄市确定石榴花为市花,我区乘势而上,先后成功举办了4次榴花会。 我区按照“旅游发展,规划为先”的思路,构建了冠世榴园新世纪旅游发展的框架与蓝图。以“旅游品牌高挡次,景点建设高标准”为总要求,对冠世榴园景区先后投资1亿多元,修复建设了青檀寺、一望亭等20余处景观。 2008年,我区旅游建设更是如火如茶。 投资1100万元的园中园景区建设,已修建景区道路2500米,完成院墙、深水井、滴水阁、茶楼等项目建设;投资4000万元的仙人洞景区建设,完成1600米的环山道路和滴水井工程,温泉度假村正在建设中;投资8000万元的运河度假区建设全面启动;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20余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踏旅游快车,走致富大道 随着“观光农业游”的兴起,全区接纳游客量和游收入均以两位数成倍增长,村民从事旅游餐饮、果品加工、盆景制作等1万余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000余人,年可带动农民增收2000多万,同时带动了景区建设、产品开发、市场销售、包装工艺等相关产业发展。 十年前,农家妇女徐辉研制开发了国内首家榴叶茶制品,她每年4、5月炒制榴芽茶近1000公斤,年销售额20多万元。她说:“自从政府引导农民围绕石榴拉长产业链以后,炒制销售石榴茶成了一个新兴产业,全区现在已有400余家榴叶茶场。” 由于毗邻石榴园,王府山村的村民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搞起了民俗旅游,创办了“榴园人家”。村里第一个开办“农家乐”的王桂云说:“俺家的生意更火了,游园的客人增多了。”在她的带动下,村里30余农户也搞起了民俗旅游,年创收入1000余万元。 家住榴园镇万亩榴园风景区入口处的魏哲英家中有2000余盆石榴盆景。谈起她家的石榴盆景,非常自豪地说:“20多位中央、省部级领导来过俺家,俺接待过的游客有80多万人,一年能收入近20万元。”目前,全区已有2000余户制作盆景,年增盆景2000余盆,仅此一项增收500余万元。 与此同时,很多企业看到了石榴所隐藏的商机。先后有山东珀默?珀尼卡有限公司和山东颐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外资企业落户峄城,石榴饮料、石榴酒、石榴化妆品等相关企业应运而生。 借外势而上,彰显品牌效应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把峄城旅游城市品牌打出去,让更多外地人了解峄城旅游,我区确定了“冠世榴园·匡衡故里”的旅游形象定位,明确发展石榴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运河旅游等特色旅游区。 我区印制了旅游宣传材料;在多家中央、省、市级媒体上宣传我区旅游的特色;建成了峄城旅游信息网。2005年上半年,在济南国际机场建成了“冠世榴园微缩景观”。同时,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扩大了我区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借助“2008年山东·枣庄旅游采购千家旅行社会盟”活动,我区“请进来”国内58个省、市的600余家旅行社及700余名新闻媒体记者共话我区旅游业的发展,签订合作意向协议200余份,提出建议100余条,并以“冠世榴园”为主题的重量级新闻稿件在国家、省级媒体刊播。通过加强与周边旅行社、新闻媒体的合作,整体包装促销我区旅游,吸引更多的客源来我区休闲度假、观光旅游。 |
|
|
|
|
|
|
|
|
|
枣庄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枣庄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枣庄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枣庄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枣庄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枣庄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枣庄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枣庄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