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信箱

用户名

密码
 

  鲁南地区唯一原创新闻网站  新闻热线:0632-3156865  新闻线索  网上投稿
 
 
    首页 > 活动专题 > 感动枣庄 > 评选人物
新闻搜索
 
杜温庆:只要还有一名学生就不放下教鞭
  来源: 枣庄大众网   日期: 2008-02-29     
发表评论】【打印本稿【收藏本页】

 枣庄大众网记者 张岩

 

    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支浑身斑驳的旗杆,一座长满荒草的院落,三间低矮的平房,这些东西拼凑成了薛城区惟一的山顶学校——楼沃小学。这里有一个特殊群体,一位老师和11名儿童,在这穷乡僻壤小山村中,在这里演绎着教书育人的故事。


    如楼沃水库一样充满着生命力的楼沃小学,简陋的教室里,坐着刚入学的学前班6名小朋友和一年级的5名学生,没有琅琅的读书声,没有沙沙的写字声,有的只是黑板上几个简单的拼音字母,和11名学生眼神中对吸收新知识的喜悦。作为这所学校惟一老师,49岁的杜温庆守望这所学校已经整整28年。28年了,他已经习惯了学生的稀落,习惯了教学的孤寂,习惯了山里生活的无聊.


    初次见到杜温庆,他身上透露着山里人的淳朴和为师者的沉稳,没有过多的言语,当记者问到学校情况时,他娓娓道来:楼沃村四面环山,以前很少有人出去,上世纪90年代政府修了一条出山公路,使更多的村民走了出去,在村子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但是随着公路的年久失修和不堪重负,路面早已变得面目全非,而离该村最近的学校——岩湖学校也有3公里多,村里的孩子如果去岩湖小学上学,还得翻过一座山,过一条河……而楼沃小学由于没有师资和校舍,加上生源太少,只好每两年招生一次,到了三年级学生大了就有能力去山外的学校去上学了。杜温庆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学生越来越少了,稍有条件的村民都将家搬出大山,让孩子进城接受更好的教育。去年这里还有7名二年级学生,今年都去镇里上三年级了,这5个是今年刚来上一年级的,还有6个小家伙在学前班,这里的学生最小的才4岁,最大的9岁。


    杜温庆1979年高中毕业,到楼沃小学当上了一名代课(民办)教师,从此便在这个四面环山的山区学校扎下了根。1984年,两名教师因不堪忍受这里的教学环境之苦陆续调走,从此杜温庆便成了这所小学“光杆老师”,为了适应教学需要,他也成了全能老师,既教语文、数学,又教音、体、美,还是学校校工。学校由原来的五十多个学生减到十来名,而现在只剩下了今年刚入学的5名一年级学生和6名学前班学生。


    1979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杜温庆带两个年级的数学,每个年级人数都在30多人,并且是复式班,为了尽快掌握教育技能,他虚心向公办教师学习,听他们的课,两周下来终于摸清了复式教学的基本路子,学区期末统考,他所带的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均在上游。1984年,镇里让他担任了楼沃小学的校长,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也许是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重了,每学期初,杜温庆一边抓教学,一边撰写各种教学计划。有时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晚上就胡乱吃点东西开始备课,常常到深夜11点多才熄灯休息。


    山村民办教师的生活是清贫的,杜温庆刚参加工作时月工资只有8元,后来陆续增加到12元、50元,直到2003年转为公办教师前工资也只有200元。1986年,他已是四口之家,家中农活全靠妻子一人,由于工资很低,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连正常的生活费无法满足,妻子常常无奈去邻居家借款度日。一位在济宁化工厂当老总的亲戚了解到情况后,让杜温庆到他那去工作,每月的工资要多出十几倍。杜温庆不想让妻子再忍饥受冻,不忍孩子衣着蓝缕,他准备接受这个邀请。当学生得知此事后,教室里传来一片哭声,村支书亲自到杜温庆家挽留。孩子们求知的目光,村支书诚恳的话语,深深的打动了他,“绝不能放弃一位人民老师应尽的责任”,就这样杜温庆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当他把不走的消息告诉孩子们时,孩子们全都高兴得跳了起来,有的当场就哭了。当杜温庆回想起这段情景的时候,他的眼神湿润润的,他告诉记者,这一刻他终生难忘,虽然家庭的贫困让他喘不过气来,可是孩子和乡亲们诚挚的挽留,让他深受感动。当时就暗暗发誓:我将永远从事教育事业,再也不想着改行了。直到今天,杜温庆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现在,杜温庆已经离不开孩子们了,他的所有快乐来自于孩子,尽管有时这快乐里也夹杂着些许忧烦。


    学校里虽然学生少,条件差,但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杜温庆为此没少用心思。二十多年来,他节衣缩食,自掏腰包掏钱订了报纸杂志,希望能够给学生们传达更多山外的知识和国家教改的情况。在讲到教学方法时,杜温庆说,记得有一次在教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当说出它们的不同点时,有一个同学用不规范的语言答到:长方形两头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这时我没有打断他的话,让他继续说什么是两头,积极引导他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并到黑板上演示。在我的指导下,他终于明白两头就是对边。如果当时他说两头不会用对边来表达,老师打断他的话,很可能就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在心理上受到伤害。怎样让孩子学得更轻松愉快?杜温庆为此可花费了不少心思,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的主阵地,作为一名老师必须上好课,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要达到这个目的谈何容易!杜温庆便用一些简单的字母编成儿歌,让孩子们唱着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8年来,无论家里出现什么变故,杜温庆从未耽误过孩子们的学习。1994年,他母亲病重在济宁住院,身为长子的他,从母亲病重到病故只在周末去看望一次。没有办法,因为他请假了学生就没法上课。同年,杜温庆带的二年级语文、数学成绩均取得全镇第一名,他被评为了薛城区优秀教师,受到了区政府的表彰。每次去母亲坟前上坟的时候,杜温庆总是流着泪跪倒在母亲坟前,向母亲讲述学校的情况,这一跪就是2个小时。失去了至亲的杜温庆在献身教育事业的那一刻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忠孝难两全。一位村民看到记者在拍摄学校,走上前来主动告诉记者:我以前也是杜老师的学生,如果没有他,我们这个村更贫穷,是他放弃了家庭,全身心投入到我们村学校,为这个村能够出更多的文化人而付出着;前几年,杜老师提出要走的时候,我们全村近400口人都哭了,在学校门口堵着,不让他走,我们知道这样做不好,因为他自己有家庭有孩子,他家里太穷了,学校只给他不到200块钱的工资,能做什么?可是如果他要是走了,我们楼沃村的教育就完了,有他在我们村就有希望。


    2006年国庆节过后,杜温庆不慎将脚扭伤,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课程,他只好每天让妻子陪同去几十里远的镇上卫生院打针,然后再回来给学生上课。由于行动不便,干脆把教室搬到了家中,孩子们在家里上了40多天的课。镇教育办人员来家看望,看到他腿上打着石膏,坐在院子的躺椅上给学生上课,用砌块支起来的门板便是学生们的桌子,所有的人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沙沟镇党委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们想经常来这里看看,却不敢来,因为每次看到这些学生的眼神总是感觉我们做得太少了,杜温庆老师用一辈子来奉献沙沟镇的教育事业,他的人格魅力是我们所有人不能及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杜温庆所带的学科成绩,不论是镇优生抽考,还是大面积统考,多次取得全镇第一名。多年来,楼沃小学的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和优秀率均达到100%,而且综合考评始终居全镇第一。杜温庆也多次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1994年和2002年两次获区级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被评为“薛城名师”,同时被推荐参加枣庄市“师德标兵”评选。


    28年孜孜兀兀,筚路蓝缕开启山林,桃李满园。杜温庆教过的学生已有500多人,从这个村出去的孩子不仅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还有30多人考上了中专、20多人考上了大专院校,还有1人取得了博士学位。很多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走出校门后也学到了一技之长,搞起了养殖、种植,改变了山区的贫穷面貌。


    在大山深处,杜温庆抛却了世事繁华,拒绝了各种诱惑,两耳不闻窗外事,仍坚守在七尺讲台。他对记者说,只有还有一名学生,我就不放下手中的教鞭,因为,我的血液里浸满了对教育的痴情。

 


长满荒草的楼沃小学

 


杜温庆和五名一年级新生

 


杜温庆和他学生们在一起,另外两名学生请假。

 


正在聚精会神做作业一年级学生

 

 


杜温庆正给同学授课

 


教室里放几堆学生冬天烤火用的秸杆屑

 

 

编辑:枣庄大众网

发表评论】   【打印本稿】   【收藏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 下一篇:
枣庄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枣庄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枣庄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枣庄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枣庄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枣庄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枣庄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枣庄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