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大众网记者采访了解到,姜屯镇教委编印的二年级校本教材《国学经典与美文诵读》中出现多处古诗加注拼音错误的情况。“朝(cháo)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hái)”,这些注音出现在该校本教材中。虽然只是镇教委编印的校本教材,却让人联想起那些年教材“犯”过的错:高中历史书中的张作霖照片并非张本人,屈原、祖冲之的衣襟被指穿反,战国时期的孙膑坐上轮椅,荀子坐凳子读纸质书,韩愈的生卒年被搞错、只活了15年……这些错误真的让人惊呼“我读书少,你是不是骗我!” 当那群娃娃长大后,他们一定知道当年的校本教材只是出了个小小的意外,那是他们某年秋天开学后的一个小小插曲,也是这个小镇对“教书育人”四个字不能言说的刺痛。
|
根据镇教委工作人员解释,姜屯镇小学课改组编写后在印刷过程中,印刷厂用电脑加注古诗拼音导致了错误。这可以说是每个人都不想见到的“无心之失”。但有一点不能反驳,就是编制流程中的校对出了问题。是流程制定中的缺失还是校对人员的疏漏,都是无法对家长、学生解释的“硬伤”。 当然,“流程”的最后一环不是印刷,而是监督。万能的网友发现了错误,媒体的跟进促使校本被召回。娃娃们的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或工作,而是一份延续的责任感。这样的责任感需要正确流程的保障。
|
据了解,校本教材本就是自愿编制,编制的初衷是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培养学生关注国学。根据我国《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差错率不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我们从情理来说,经过再三校对的书籍也有出错的可能性。 不管是网友对校本教材的关注和质量监督,还是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和追问,出发点既不是给教育部门挑刺或讽刺,而是对教育的关注,对教育工作者态度的关注。 我们理解一定范围内的错误和疏漏,却不能接受对错误的无视。
|
此次校本教材出错事件被关注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网友对教材的编制过程、编制标准、选择内容等的深深思考。教材的应用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料。应试教育的传统决定了我们对教材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对教材的质疑从某种程度上是对绝对标准的挑战。 一本书绝不是教材的全部,教材的全部也绝不仅仅体现为白纸黑字。当编撰者的态度都能成为范本,当教育工作者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我们教育体系内的“教材”才算完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