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成为儿童溺亡的高发季节,多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暴露了不少儿童的监管“真空”。暑假来临,儿童偏爱户外游泳,城乡结合处及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拥有正规保护措施的泳池并不多见,“游野泳”成为孩子们的选择。上班的家长没有假期,还有很多留守儿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暑假里更是得不到有效监护。当一个家长、学校及公共资源都没有顾忌到的假期来临的时候,“花朵”的安全谁来保障?
|
溺亡事件发生后很多人将孩子的“安全教育”挂在嘴边,奇怪的是,学校中从未少上过安全教育课,再粗心的家长也绝不会不叮嘱孩子“水深危险”,那么安全教育到底缺失在哪儿? 安全的对立面是危险,我们尝试了那么多的安全教育,却忽视了“危险教育”。其实,能够打败孩子好奇心的不是几句带着“吓唬”的叮嘱,而是更多科学的危险教育。孩子不仅需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关于危险的认知是应该从小培养的。
|
溺亡事件发生后,引发的绝不仅仅是普遍的伤痛与警醒,随之而来的问责、追究、赔偿将溺亡事件不和谐的尾巴拉得更长。 浏览近年来发生的儿童溺亡事件不难发现,溺亡事件的“主角”多半并未到拥有自救能力的年纪,监护人此时的作用至关重要。 悲剧发生地的管理方除了设立警示牌、安保巡逻外还能做些什么?即使这些都做了真的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吗? 站在人情的角度谁都不便向悲痛失子的家长问责,但旁观的家长们,在悲剧发生前先自省吧。
|
今年春天,广东汕头一名小孩在扫墓后到水库洗手,不慎失足落水,其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接连下水救援,由于不识水性,7人相继溺水身亡,仅1人存活。多翻一下新闻列表,我们发现,溺水施救者成为溺亡主角的事情不是个例。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缺失在悲剧发生时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从小的安全教育停留在家长老师的叮嘱里,停留在注意安全的科教片中,却没有对急救知识的有效训练。落不在实践中的安全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二次悲剧的警示下是否该让安全技能得到更多切实普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