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走进峄城 感受青檀精神、弘扬青檀精神

2017-10-1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青檀精神教育馆

“鲁风运河 生态枣庄”全国网络媒体枣庄行采访团来到峄城区青檀精神干部政德教育基地采访

青檀精神教育馆

  大众网枣庄9月29日讯(记者 孙姝华)29日上午,“鲁风运河 生态枣庄”全国网络媒体枣庄行采访团来到峄城区青檀精神干部政德教育基地,亲身感受青檀精神。

  青檀精神政德教育基地以山川风物为依托、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以红色教育为元素、以青檀精神为主体打造的干部政德教育场所,是新形势下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新方式讲好党课的生动实践。

  基地由“青檀精神教育馆”和“青檀精神感受地”两个主体部分组成,通过教育参观、现场教学、生活感受等方式,全面展示千年古檀咬定青山、立根破岩的自然风貌,以及这种坚韧不拔、顽强奋发的生命传奇所呈现的“青檀精神”。

  相关阅读:

  人民日报:“青檀精神”赞

  山东枣庄峄城有一座千年古刹青檀寺,因寺内遍布青檀古树而得名。在悬崖峭壁之上,一株株青檀从岩壁石缝之中拔地而起,青葱繁茂,傲然挺立,可谓壮美之极。据当地《峄县志》记载:“檀皆生石上,枝干盘曲如虬龙,数百年物也”。

  青檀扎根于瘠岩薄崖,成长于荒山野岭,缺少肥田沃土的滋养,没有温室暖棚的舒逸,却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并茁壮成长,靠的正是咬定青山、立根破岩的意志,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虽历尽严寒酷暑,饱经风霜雪雨,终与岩石融为一体,成就“檀石一家”的人间奇观。到访者每每震撼于这种坚忍不拔、顽强奋发的生命传奇,莫不由衷礼赞“青檀精神”。

  由此不禁想起党的94载风雨历程。从建党之初只有五十几人的小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8700多万党员、在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历经各种风浪考验而愈挫愈奋、愈折愈强,不正是有无数的优秀共产党人,像青檀一样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扎根在党和祖国所需要的地方,于奉献与拼搏中勃发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1935年,方志敏被捕后,在牢狱里写下《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今天读来令人感慨良多:“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巢似的住所。”这种信仰坚定、矢志不移的意志,艰苦奋斗、甘为淡泊的风骨,正是无数优秀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也因此而赢得党的基业的长青、人民福祉的增续。

  有人说,艰险的革命年代,精神与信仰的光芒灿若星辰北斗,富有无声的穿透力;安康富庶的和平时期,我们反而不那么容易感受到这种力量。此语令人警思。从放弃高官厚禄主动回乡下当农民29年的开国少将甘祖昌,到退休20年造出万亩林的杨善洲,再到累倒在工作中的燃灯者邹碧华,在许多优秀共产党人身上,精神与信仰不因时代背景的转换而褪色。但也确有一些党员干部,在养尊处优中滋长骄、娇二气,在权钱色的诱惑面前摈弃操守。诚如当年毛泽东同志所言:“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今天的中国面临有利的时和势,但艰和险在增多。惟有不断攻坚克难,才能推动当代中国爬坡过坎。惟有继续啃硬骨头、涉险滩,才能穿越历史的关隘。我们仍然需要焕发那一种“青檀精神”,咬定青山,扎根群众,直面风雨,勇敢担起责任。无论时代条件发生怎样改变,我们都永远需要呵护心中那一盏不灭的灯火,自觉砥砺自己的思想意志,以严实的精神修身、干事、为政,像青檀那样坚忍挺拔,“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02日 04 版)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张敏

责任编辑:马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消费别忘开发票 开票可能中大奖!12万元大奖等你拿!

    枣庄市市中区"开票有喜"发票摇奖活动首期开奖,两名市民获得20000元现金大奖。目前,第二期发票摇奖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市民购物消费可及时索要各类消费发票,通过枣庄市市中区"开票有喜"官网或"鲁南论坛"微信公...[详细]

    2017-10-09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