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大仓”,人们总是联想到一望无际的田野,万里飘香的稻谷。的确,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现有耕地990.5万公顷,是我国耕地面积和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省份。近年来,该省粮豆薯总产量屡攀新高,2005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720亿斤,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5%,比上年增长近百亿斤,迎来了有史以来的最大丰收。
在粮食生产能力突破700亿斤大关后,“北大仓”今年的生产形势如何?粮食产量还能稳定在这一水平吗?
应该说,今年是黑龙江粮食生产形势最好的一年,有利条件很多:在过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新政策出台。比如,新近出台的对农民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综合直补的政策,使农民种粮更加实惠。2006年,黑龙江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将达44.9亿元,比上年增加12.5亿元,增长38.6%。其次,种粮成本和收益一降一升,激发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在农民售粮高峰期的2月份,除大豆外,其它粮食价格普遍略高于去年,其中主要作物玉米收购价为每斤0.48元—0.5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左右。与此同时,备耕期间,化肥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在连续两年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开始回落,化肥和农药价格平均下降10%左右。虽然生产资料价格近期出现波动,但对粮农实行综合直补,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因增支带来的损失。第三,连续几年的丰产丰收,使得黑龙江省农业投入能力高于历年。去年该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高起点上又增长7%,达到3221元。全省农民在2月末就已售出余粮343亿斤,占商品粮的70%,比去年同期多售123.2亿斤。农民余粮出手快,现金收入多,增强了对春耕生产的投入能力。此外,农村信用社增加了小额贷款比重,今年计划在全省实投贷款300亿元,比上年净增26亿元,这也为搞好春耕生产提供了资金保障。
当然,也有不利因素需要克服。
最近几年,黑龙江省虽然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但小灾小害频发。从今年情况看,进入4月以来,该省降水较常年减少33%,目前已有40个县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黑龙江正把抗春旱、保春种、确保一次播种保全苗作为稳定粮食产量的第一场战役来打,积极应对,务求全胜。
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还须在两个环节上下功夫,即保护好耕地与发展农业科技。今年黑龙江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增加,其中粮豆薯计划播种1.49亿亩,比上年增加68万亩,足以保证“北大仓”的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黑龙江省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力度,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实施以防治水土流失和退化为主要内容的黑土地治理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和集约利用水平。”今年该省将继续实施西部旱区水源、节水灌溉和东部地区除涝工程建设,计划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50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万亩,加强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土壤肥力建设,全面提升地力。在耕地面积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就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体系。当务之急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普及农业科学知识。眼下,该省各级农业部门正在着力推广模式化栽培技术,重点推广大豆行间覆膜和窄行密植、水稻钵体旱育稀植和大中棚育秧、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化栽培等。相信这些实用高效的农业技术,一定能够带来更大的收获。
勤劳智慧的黑龙江人民把“北大荒”变成了殷实富裕的“北大仓”。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北大仓”有能力再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 (记者 乔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