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信箱

用户名

密码
 

  中国联通 新闻热线:0632-3177771  新闻线索  网上投稿  法援在线
 
 
    枣庄大众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新闻搜索:
 
地方政府争相发展 文化产业成“新宠”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日期:  2006-05-23 11:10:46     
发表评论】【打印本稿】【收藏本页】
   19日,汇集了900多个项目、总价值700多亿元的《中国文化产业2006投融资项目手册》在第二届文博会正式发布。专家表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开放的闸门不断打开,文化产业正成为很多地方政府争相发展的“新宠”,中国新一轮招商引资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新一轮招商引资争夺战打响文化产业成“新宠”

    文化体制改革启动以来,文化领域的资源配置逐步由计划转为市场,原来靠上级政府划拨资源搞文化项目的传统方式被改变,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视角都转向了市场,争夺文化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在本届文博会上,一些地方为了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落户,可谓想尽了办法:会议开幕一个月前,河南焦作市就广邀各地企业组成“文博会文化产业考察团”赴实地考察,最终就6个项目达成了投资框架协议,吸引资金6亿元;贵州几个城市的代表团联合举办项目推介会,签约项目31个,签约金额超过65亿元。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蒋年云表示,这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对文化产业表示出如此大的兴趣,这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产业“魔力”惊人。由于投入低、消耗少、附加值高,切入文化产业,能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是门槛不高,启动相对容易。中国历史悠久,各地方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都可以成为发展旅游、影视创作的绝好素材。

    三是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目前国家正在倡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符合产业调整的方向,可以享受众多的政策优惠。

三大因素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呼唤公共服务

    对于这些急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地方政府来说,困难是不言而喻的,资金的短缺就把很多地方困住了。云南江城县前来文博会招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说,当地林木资源非常丰富,他们想搞个根雕加工项目,投资需要500万元,计划了好几年,可是找不到资金来源。

    另一个问题是缺乏销售市场。玉雕、漆器、首饰、陶瓷,很多地方都盛产这些工艺品,由于缺乏市场的刺激,没有进一步加工提升品质,这些宝贝往往都沦为“地摊货”。

    比资金和市场更让人头疼的是中介服务。“没有资金,我们可以找资金;没有市场,我们也可以去找,但如果连哪里会有资金、市场的信息都没有,我们到哪里去找?”厦门上弦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卢贤明说。

    中介服务,特别是市场信息的匮乏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围城现象”。统计显示,2005年国内文化消费的潜在需求达到5500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孕育着广阔的商业机会,海外资本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新闻集团等国际知名文化传媒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抢滩中国市场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更多的资本只能在门外焦急地徘徊。

搭建投融资平台文博会初显“鱼礁效应”

    为实现文化项目与资本的成功对接,本届文博会下足了功夫。在海外招商方面,通过各种手段,本届文博会有组织地邀请预登记的专业观众2万多人,其中海外观众3421人。同时,他们还与300多家海内外的投融资机构建立了联系,其中包括很多风险投资公司。

    《中国文化产业2006投融资项目手册》发布会则是其中的“重头戏”。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说,由于政府相关的社会服务还不到位,目前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文化产业项目找不到资金、资金找不到合适的项目的问题。《手册》的发布,就是希望每一个热心于中国文化产业的投资者,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合作项目,从而能在项目和资本之间架起桥梁,最终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很多人为此感到兴奋。卢贤明说,文博会好比是为文化产业搭建的一个人工鱼礁,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空架子,但国内外的资本和项目都在向这里聚集,最终收获的将是中国文化产业生机勃勃的明天。(记者:彭勇 李南玲 王攀)

 

编辑:徐晓寒

发表评论】   【打印本稿】   【收藏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第二届文博会胜利闭幕 彰显了中国文化产业魅力
>> 下一篇: 非公资本“试水”文化产业渐入佳境
枣庄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枣庄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枣庄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枣庄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枣庄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枣庄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枣庄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枣庄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大众网枣庄站 zaozhuang.dzwww.com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山东省重点新闻网站
Copyright (C) 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 zzdz@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