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信箱

用户名

密码
 

  中国联通 新闻热线:0632-3177771  新闻线索  网上投稿  法援在线
 
 
    枣庄大众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新闻搜索:
 
民政部、教育部:完善社会救助 推进教育发展
  来源:    日期:  2006-06-04 08:04:19     
发表评论】【打印本稿】【收藏本页】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政部坚持把党章的学习和为民解困教育贯彻始终,使全体党员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再教育,也使教育成果惠及百姓;教育部把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主题,把抓落实、求实效贯穿始终,一方面积极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取得显著成效。

  李学举:党员受到教育 成效惠及百姓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民政部坚持党章的学习教育贯彻始终,建立以学习党章为主要内容的支部主题教育活动制度;坚持为民解困教育贯彻始终,建立了以“为民解困”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两个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党员受到了教育,成效惠及了百姓。

    民政部坚持用“为民”工作实践检验教育成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了灾害紧急救助制度、城市低保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特困群众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协助有关部门建立了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和司法援助制度,形成了覆盖城乡、城乡有别的社会救助体系。现在全国已有28个省、2300多个县建立起了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同时重点帮助城乡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特殊群体解困。目前,全国2200多万人城市低保对象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去年达60多万人,农村灾民救济去年达到了7000多万人次,特困群众救助达1800多万人。在“两孤”人员基本生活保障上,国务院重新修订了《五保供养条例》,采取集中供养和分散形式,使350多万五保老人得到政府财政供养;15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采取机构养育、寄养、领养等多种形式,确保了全国57万多名孤儿的基本生活权益。在特殊群体保障上,重点解决复员退伍军人的优抚政策的落实。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坚持这两个长效机制,使先进性教育成果不断巩固发扬,使民政工作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需要的困难群众服务,为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服务。

    周济: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教育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先进性教育活动“关键是要取得实效”、“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努力维护和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各地把农村教育摆到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落实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重大政策措施。预计2007年底,西部地区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各地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2005年中职招生比上年增加100万,今年将再增加100万,中职在校生将达到2000万。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不断增强高教的创新能力和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经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

    对人民群众关心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各方面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深入分析各级各类教育难在哪里、贵在何处,并积极加以解决。2005年通过积极推行“两免一补”政策,为西部地区500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明年春季,这一政策将惠及全国农村所有孩子;进一步完善高校家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全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政策、新机制运行。同时,下大力气抓从严治教,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据统计,2005年,群众对教育乱收费的信访举报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9%和30.3%。

    教育系统将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徐晓寒

发表评论】   【打印本稿】   【收藏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博士从政热的背后是“学历崇拜” 后果令人忧
>> 下一篇: 老乡面对“数字高速路” 农村里的数字化生存
枣庄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枣庄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枣庄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枣庄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枣庄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枣庄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枣庄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枣庄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大众网枣庄站 zaozhuang.dzwww.com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山东省重点新闻网站
Copyright (C) 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 zzdz@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