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俊档案:
叶炜,原名刘业伟,1977年出生于山东枣庄山区农村,1997年考入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1年开始负责徐州师范大学校报编辑工作至今。2000年加入山东省青年诗人协会,2001年转为徐州市作家协会,目前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历程:
1999年,第一篇小说《民间传说》发表于《青年文学家》,获得好评。
此后,不断有小说作品发表,见诸于《青年作家》、《青年文学家》、《小说家》等文学杂志。除小说外,还有过诗歌经历,并有作品发表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大学生》等。
大学三年级一次推出两部作品集。
其中小说集《五月的爱情》风靡于大学校园,受到广泛关注。
2001年,代表作《母亲的天堂》发表于文学核心期刊《小说家》,并被评为年度最佳小说作品。收入由谢冕主编漓江出版社出版的《2001年度中国大学生最佳作品》文集。
此后,沉潜于文学和学术。
2002年出版第三本书《独自跳舞》(小说集)。徐州日报、彭城晚报多家媒体做了大篇幅报道。
同年,在《徐州师范大学报》开设评论专栏。
同年,出版了评论作品集《灯下走笔》和新闻作品集《纸上声音》。两本著作被列为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辅助教材,一再重印。
2003年,小说代表作《胡音声声碎》被文学大刊《芙蓉》推出,列为70年代第一人。反响较好。
2004年,被徐州市作家协会推荐参加江苏省作家协会青年作家班学习,列为重点培养作家。此间创作了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人斗》。
不久,又完成了大学三部曲《背叛》、《坠落》、《放纵》三部长篇的写作。
第一部《背叛》出版,其余两部也将陆续推出。
评论作品广泛在《中华读书报》、《读书时报》等刊载。反响强烈。
2005年,在《科学时报》和《徐州师范大学报》开设随笔、评论专栏。
专栏被博克中国推荐为热门专栏。
获得首届全国青春文学大赛长篇小说奖。
获《时代文学》全国第二届八喜杯诗歌大奖赛中国十佳青年诗人称号。
日前,在由《时代文学》杂志社举办的“第二届八喜杯全国诗歌大奖赛”颁奖典礼暨云门山笔会上,我市青年作家叶炜以新诗《我的眼睛眯了沙粒》荣获2004-2005年度“中国十佳青年诗人”荣誉称号,这是叶炜继获得全国首届青春文学大赛长篇小说大奖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看到了几个情景,构建了一个看不懂的世界,纯真清澈的目光因此迷茫起来。“小时候/我迷了眼睛/妈妈会给我吹/可世界迷了眼睛/谁来给它吹?”,简洁流畅的文字,反映的却是对于目前人们缺失精神关怀而迷茫的思考,诗人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思想因此得到彰显。
以思想支撑文字,正是叶炜一直的追求与特色,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大气厚重的气质,这与他的成长历程有关。透过他的成长历程,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人生力量,那就是:以乐观的态度与逆境抗争、在逆境中奋发向上,坚定而执著地追求理想。无论我们是否从事文学创作,这样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写作:从为生活到为自己
叶炜出生在1977年,那天正好是端午节,是诗人屈原抱石怀沙而蹈江的日子。出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叶炜冥冥中似乎就已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叶炜的祖父是旧式的私塾先生,有一大书架的古书,叶炜从小学三年级起便开始沉醉其中,把祖父的书“啃”了个遍,文学细胞因此被启蒙。
进入大学后,家境贫寒的叶炜过着一般大学生不能想像的生活。回忆那时的生活,叶炜是平静的,平静中又有几分自豪。他说:“我大一时的生活费是家里东拼西凑筹集的,而从大二起,我就没有向家里要过钱,靠稿费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说,大学时代,他不得不写作,因为他要靠稿费生活,很多时候都到了如果稿费下不来他就没有早饭吃的地步。直到他的两本小说集出版,经济上才有所缓解。
叶炜认为,写作有三重境界,一是为编辑的写作,二是为读者的写作,三是为自己的写作。第三重的境界无疑是最高的,说到自己的创作,叶炜说自己最初的创作动机不同于以上三种,因为主要是为了稿费,为了生活。而工作以后,他的创作更多的体现了自己的追求,可以说是不断向为自己的写作靠拢。
文学观点:由俗到雅又再次回归消遣的嬗变
近代以来,小说是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小说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学的演变。叶炜说,五四之前,近代小说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一流所创作的小说纯粹是为了消遣之用,完全是通俗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号召建设文学革命,小说在此时被贯注了思想的内核,承载起了社会责任,“为人生的文学”、“干预生活小说”等思潮都反映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心空前增强。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小说又回归消遣,凸显思想已不是主要创作思潮。
叶炜认为,现在已经不是纯文学时代。以前的文学是少数人的,而现在因为网络的普及,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写。对于网络创作,他认为应该客观看待。一则网络使得纸质媒体不再是文学唯一的介质,为好的写手提供了平台,让大家有机会见到更多好的作品;另一方面,网络创作的随意化,也造成了泥沙俱下的情况,给人以网上没有好作品的误导,事实上网上是有好作品的。
“小说不能只是好看,如果这样,纯文学就会逐渐地迷失到通俗文学的境地。”叶炜说出了他的担心,在这样一个喧嚣的、崇尚张扬所谓个性的时代,能够坚持自我的真实是很不容易的。而认识到现在已不是纯文学时代,又还能守侯住自己的文学追求不动摇,叶炜不能不让人钦佩。
创作:需要思想的支撑
叶炜他这样说诗歌、小说、评论这三种文学样式:“诗歌是天空中的星星,只有一部分人知道它,能理解它;小说是月亮,大家都能看到并欣赏;评论是地球,是我们都能直接理解的。”叶炜说,创作需要一种文学力量来支撑,不仅要有理想还有有积累。他说,诗歌不是想写就写的,必须有灵感,但他觉得诗歌不能表达自己厚重的思想,因此转型写小说。关于小说,他说好的小说一定要有意境,让人们看的时候融入其中。评论是更具思想性的东西,他也希望在自己思考的同时,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东西时也能有一定启发。
没有思想的文学是没有灵魂的。叶炜始终笃信文学一定要具有思想性,他还将带着自己的理想继续走下去,走向更强大的成长。
《彭城晚报》记者 吴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