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枣庄新闻

各界人士送别贺敬之夫人著名女作家柯岩(图)  

发布日期: 2011-12-20 11:04来源: 编辑:张秋峰

       

     

        大众网枣庄12月20日讯(本网记者) 昨天,枣庄台儿庄籍著名作家、诗人贺敬之的夫人著名作家柯岩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周劼人、陈晨采写了长篇通讯——柯岩,你在哪里。全文如下:
        一个热情似火的人远去,北方的大地正千里冰封。
        2011年12月19日,柯岩上路。
        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外,上千人在寒风中排着长队,噙着泪水为她送行。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文学组织工作者、当代著名诗人和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因病于11日在京逝世,走完了她82岁的不朽人生。
        礼堂内,她的丈夫、诗人贺敬之一直坐在灵柩旁,向前来吊唁的人一一握手致谢。他忽然站起来,探头看了看不远处正安详躺着的柯岩,又缓缓坐下,伸手擦去眼泪。
        这一天,在灵堂的柯岩遗像前,贺敬之写下:小柯,你在哪里?
        柯岩书房的挂钟永久地停在7时50分
        不知从何时起,柯岩书房里的挂钟永久地停在了7时50分。这是清晨和夜晚轮回的标记,就像是这个房间的主人不舍昼夜的生命。
        女儿贺小风呆呆地望着墙上挂着的母亲一生不同时期的照片,或颔首沉思,或气宇轩昂。最早的一张黑白照片里,年轻的柯岩梳着两根大辫子,英气逼人,又混有一种优雅的气质。
        此时的柯岩,仍那么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


        柯岩,原名冯成保。出生于河南郑州的她,幼年随父亲远走汉口,于1948年考入在苏州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系。当14名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汇聚在苏州拙政园,美丽、聪颖的柯岩立即成为全校的焦点。
        “第一次见到柯岩,她给我的印象很漂亮。身材高高的,苗条而又丰满。”82岁的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方掬芬坐着轮椅穿过半个京城,来送别这位当年的“小大姐”。
        一次戏剧名著鉴赏课,读夏衍先生的《愁城记》,女主角一句“贫穷从大门进来,爱情从窗口飞去”,被柯岩朗诵得声情并茂、委婉凄厉。“那种味道,我们谁都读不出来”。方掬芬回忆。
        临近解放,思想进步的冯成保更名为冯恺。“恺”这个充满阳刚的字后来被以讹传讹地化为武汉方言“柯岩”,这种阴差阳错,竟成为柯岩一生“人如其名”的写照。
        柯岩曾这样阐释自己的笔名:“我的愿望只是让我的作品像岩石上的小树一样,能为人民贡献一分氧气,给生活投下一片绿荫。”
        她投下的绿荫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从《相亲记》《娃娃店》一步跨入《小兵的故事》《我的爷爷》《小迷糊阿姨》,再到洒泪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随着她的作品,你会一步步走进共和国的历史。”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翟泰丰回忆起自己的老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柯岩被华东团工委保送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那年7月,火车停靠在北京前门车站的一刻,也把她带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方掬芬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在参与北京改造“八大胡同”妓女时,柯岩曾经告诉她,妓女当中人老珠黄、浑身是病的三等妓女,处境最为可怜,而青春年少正当红的一等妓女,思想最难改造。柯岩根据这些情况创作了一个剧目,让妓女在舞台上饰演自己,她们联想到自身的悲惨境遇,泣不成声。
        上世纪70年代末,政治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振聋发聩,结束了这个国家长达十年的沉默。
        “我们对着高山喊:
        周总理---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
        一位柯岩的读者得知诗人离去的消息,在网络上写道:“亲耳聆听这首诗时,句句打动着我的心,只有人民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
        当年工读学校的“尿炕大王”:她是爱我们的,依然把我们视作祖国的花朵。


        柯岩的灵柩前,摆放着一个不大的花篮,挽联上写着 “小柯永生--老贺止泪恭祝”。寥寥数笔,是这对相伴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文坛伉俪最后的告别。
        柯岩离世后,在子女眼中一直“很坚强”的贺敬之,在给一位老友的电话中哭了。他说,对携手一生的伴侣,自己理解得不够。“更多时候自己只是从一个作品的文学角度去解读,却没有从她大胆探索和探求的精神去解读。”
        很多老观众也许还记得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里那位遭同学挤兑的“尿炕大王”。在柯岩离去的日子里,他的原型、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正在南海边,独自品味痛失师友的惆怅。
        他叫谭朴,是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的秘书长。曾经的“问题少年”,如今已是这个国家工读教育领域的专家和领导者。
        1956年,14岁的谭朴进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村的全国第一家工读学校,在那里,他结识了兼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的柯岩。“她年轻,漂亮,梳着‘两把刷子’,声音特别洪亮,讲的故事那么动人,我们这些少先队员常常被她吸引着,老盼着过队日,在她的带领下搞各种活动。遇到心事,也第一个想到去和她说。”谭朴深情地回忆。
        昆明湖上的一次泛舟,让小谭朴第一次仰起头看到了阳光的明亮。“我们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柯岩老师笑得那么开心。我开始觉得,虽然我们都是犯过错的人,但她是爱我们的,依然把我们视作祖国的花朵。”
        这段往事,日后成为柯岩的报告文学《寻找回来的世界》中的原始素材。谭朴们的经历被写进了作品、搬上了银屏,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文学作品中一朵夺目的奇葩。
        直至今日,在视频分享网站“土豆网”上,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仍然有着高达近24000次的播放量。
        一部时代特色那么鲜明的作品,为什么在二十多年后依然吸引观众?翟泰丰这样给出答案:柯岩不为写小说而写小说,而是走进人们的心灵,在人的内心中探求社会错综复杂的深层次问题。
        医学、癌症,对于长期从事文学创作的柯岩而言,是一个极为陌生的领域。但上世纪80年代,目睹癌症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柯岩,开始接近这个特殊的群体。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娱乐,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癌症≠死亡》《CA俱乐部》,带着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相继问世。
        在协和医院一间会议室里,翟泰丰参加了他这一辈子都没见过的“最奇特”的“作品评论会”--没有往常文学评论会上的评论家,没有文学理论的论述,没有文学艺术的分析。有的只是感激的倾诉、肺腑的述说和横飞的泪水。一个个癌症患者走上前台,用最质朴的话语,诉说自己的感受。
        “真正的创作要深入人的灵魂。”翟泰丰很能理解贺敬之的心情,“柯岩称得上是真正深入群众内心的作家。”
    儿子:母亲一辈子都在路上;每次回家就像回到了中世纪。

        儿子:母亲一辈子都在路上;每次回家就像回到了中世纪
        要参加妻子的告别仪式了,贺敬之竟然找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儿女们只好去自由市场,临时给老人置办了一身。
        朋友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八宝山送行,他们不舍柯岩的离去,却又觉得“她太累了,是该歇歇了”。这个一辈子都在管别人“闲事”的“事儿妈”,终于可以休息了。
        儿子贺小雷和女儿贺小风陪父亲来送别母亲。小雷说,母亲一辈子都在路上,十多年来积劳成疾,身体一直不好,心脏搭桥、摘除一个肾脏、高血压、糖尿病、动脉血管瘤……
        “读者需要、群众需要、社会需要--在这三大需要之下,她就不把自己当病人了,好多次发着高烧还继续写作。”翟泰丰沉默了几秒后告诉记者,“这大概才是真正的‘忘我’吧。”
        忘我,这是很多人在回忆与柯岩的交往时,最深的印象。和柯岩交往了半个世纪的老朋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一直记得,1983年《金波儿童诗选》出版前,想邀请柯岩作序。“因为她工作忙,身体又不好,我就请她写1000字左右即可。”但令金波没想到的是,柯岩借去了所有要出版的诗稿和写作札记,一篇篇研究后,竟写了长达1万字的序言。之后,又邀请金波去家里,当面把序言读给他听,请他批评指正。
        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眼中,柯岩更是他们有求必应的“奶奶姨”。
        世纪之交,刚刚接受完两次大手术,身体稍有好转的柯岩,又接受了《小学生阅读报》的邀请,在报纸上开辟了一个专门解答青少年思想疑惑的专栏《和“巨人”对话》。“这件事繁杂又劳心劳力,每周一篇,一干就是一年啊。”《小学生阅读报》的总编辑孙新说,“对话始终围绕着‘如何做人’这一主题。”这是个宏大的话题,但看看那些标题,相信很多人都为之吸引:“写给爱美的孩子”“我错了吗?错在哪里”“他是真的和钱有仇吗?”
        写完专栏,柯岩大病一场。
        别人想着她,可她却很少想到自己。
        儿子贺小雷带着我们参观了柯岩和贺敬之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白墙、水磨地砖、荧光灯、黄漆木门、拉线灯闸。一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罗马尼亚塑料贴膜家具”,上下四扇都有些错位的门,只有同时关,才能勉强合上。
        为了筹备告别仪式,柯岩的亲朋好友聚到家里,但却找不到一张足以让所有人围坐的餐桌。原来,贺敬之和柯岩十多年来,都一直在一个不足半平方米、不到半米高的鞋架上吃饭。
        “菜总是很简单,吃剩的也不舍得扔。”保姆阿姨说。
        柯岩每天坐着工作的转椅,已经掉了一个轮子,稍不小心椅子就会倒翻。任凭女儿如何劝说,柯岩就是“赖着不去买新的”。
        “爸爸妈妈连逛个商场都不会,每次回家就像回到了中世纪。在生活上像是和这个世界脱节了,但在思想上他们一直努力跟时代同步。”贺小雷说。
        两年前,在“柯岩创作60周年座谈会”上,柯岩自问--“我是谁”。
        她自己回答:“我是劳动人民培养出来的一个普通写作者……我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能,奉献自己,直至牺牲。”
        遗像上的柯岩,回首,微笑,目光炯炯。
        遗像前贺敬之写道:小柯,你在哪里?谁说你已离我而去?不,你我的同一个生命永在!永在这里--在战士队列,在祖国大地,在昨天、今天和明天,永远前进的足迹里……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