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枣庄丨千年土陶:指尖捏出的“活化石”

2021-02-0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印红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印红 殷田 枣庄报道

  这里是历史文化名镇,这里地处鲁南泰沂余脉的低山丘陵地区。这里的小伏河从村北折西而流,为其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同时也滋养着伏里村世代相承的土陶技艺。

  泥土和水相互融合,在伏里村制陶者的巧手下演化成为灵动的掌上魔法。一条条拼接,一点点雕琢,经过晾晒,熬过炙烤,土陶最终得以成型。甘信祥老人,是伏里村目前还在制作传统土陶资历最老的人之一,他今年63岁,从小跟随父亲制作土陶,到现在已经整整坚持40年。作为伏里土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信祥在土陶的形态和制作技艺方面都有极大的改进,因此也时常接待慕名而来的体验者。

  采自红土岗上的的黏土,经过晾晒、研磨和筛选,在水的滋润下重新回到泥土的状态,它们变得更加细腻和具有粘性,同时也产生了极强的可塑性。黏土不断在老人的手中变换着形态,圆润流畅的线条逐渐显现,一樽阔口容器的陶坯也就此完成。

  可以了,漫长的等待终于结束,浴火后的土陶在散发着余温的灰烬中展露容颜。甘信祥的内心很平静,对他来说,这些涅槃重生的泥土就像田里种下的庄稼,火候到了自然也就是收获的时候了。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伏里村的日子依然像村子里的小伏河一样涓涓流淌,清晨,甘信祥坐在同样的位置上,有一团泥土在他的手中变换着形态,不久之后,它将成为寻常人家的一部分。对伏里村的人来说,土陶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写照,是他们生命里一直延续的血脉。在这里,每一双手,都见证着泥与火的传奇。

  历史铭刻沧桑,大地留下疤痕,狂风骤雨下,洗不去的,是先民的智慧。 土陶,正是先民生活的表象、存在的印证。这份来自远古大地的馈赠,时至今日,依然是人们生活艺术的瑰宝、珍贵的文化遗产。2021年枣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红色文化、运河文化、中兴文化和鲁南民俗保护传承体系,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伏里村这片土地上,非遗传承人们传承创新创造、至精至善的工匠精神,领略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真谛,彰显人文底蕴新内涵。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张达伟

责任编辑:18663756691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