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袁鹏
大众网记者 郭依赫 枣庄报道
6月28日,围绕“增进民生福祉 创建满意薛城”主题新闻发布会在薛城区召开。薛城区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文勇,区教体局党组成员、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胡从芳,常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郎亭,临城街道党工委委员李奇超,介绍了薛城区文体生活领域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关注问题。
谢文勇介绍说,今年以来,薛城区委、区政府围绕“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品质薛城”目标定位,以“满意薛城”创建活动为抓手,把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指挥棒,注重收集意见建议,完善各项工作机制,着力提升文化、体育生活水平,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薛城区文体生活领域工作开展情况。
一、写好“阵地建设”文章,巩固文体服务成果
积极推进文体惠民工程的建设,做好现有文体基础设施升级,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确保各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无障碍、零门槛开放;新打造城市书房2处,总面积约260平,藏书17000余册,倾力打造城市“15分钟阅读圈”;同时成立覆盖城乡的健身站点,开展基层健身服务工作,500多个晨晚练点、400多个体育健身站点遍布城乡,城区每个社区都建有体育健身广场,覆盖率达到100%,城区“15分钟健身圈”已经形成。满足了群众文体生活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薛城作为首善之区的城市品位和文体氛围。
二、写好“惠民活动”文章,夯实文体服务质量
薛城区以各类文体场所为载体,以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为目标,铆足干劲,全面发力,持续提升文体设施建设持续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举办“文化拜年迎春乐”、文旅赶大集、全区庄户剧团评比等大型文艺活动70余场,承办2023年山东省“文化馆服务宣传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追寻红色足迹·重温革命经典”六省十市群众艺术展演活动,邀请市艺术剧院来薛演出7场,组织文化服务进校园、进村居、送戏下乡、全民阅读等系列活动150场,公益电影放映400余场,组织公益培训106场;开展薛城区第十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足球、篮球、门球等赛事17场,太极拳、健身气功、围棋等志愿活动和社区运动会40余场,体育健身培训班20余期,“奔跑吧 少年”区级联赛3场,校级比赛80余场,参与人数5万余人次。较好地满足了全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全民健身热潮,有力推动了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营造了文体服务人人知晓、文体活动人人参与、文体生活人人满意的良好氛围。
三、写好“志愿服务”文章,强化文体服务效能
把群众满意度工作提升到首位工作来抓,结合志愿服务活动,印发宣传彩页2000余份,组织志愿者发放文体生活地图1500余份,宣传团扇500个,利用文化馆大屏、宣传横幅等形式线上宣传100余条,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群众对文化生活工作的知晓率和认可度,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同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平均每年开展太极拳、广场舞、门球、乒乓球、篮球、健身球等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10余期,培训健身骨干500余人,截至目前,薛城区累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4000余人,每个村居基本配备了1-2名体育健身骨干,为全民科学健身提供了保障。今年以来,主要开展了健身龙、太极拳、健身气功、门球、台球、围棋等培训班7期,累计培训人数500余人。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和带动下,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众人数逐年增加,目前超过10万人。充分发挥文体志愿者力量,及时转发文体信息,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引领,形成文体事业互融共兴的发展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秉承“群众在哪里,文体惠民活动就落实到哪里”的工作理念,积极推动文体惠民服务工作,为“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品质薛城”贡献文体力量。
一是强阵地,补齐文体基础短板。充分发挥文化馆带头作用,指导镇街开展艺术交流、辅导培训等活动。高标准打造城市书房2处,提升文化惠民新高度、城市地标新形象。充分发挥各镇街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效能,策划举办主题展览演出、公益辅导培训、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在万达广场、传统古会、庙会等群众聚集场所布点“百姓大舞台”,为群众文化生活提供阵地。以村级文化中心、农家书屋为基础,提升村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10处,新建提升健身广场20处,加强体育设施巡查维护和评估,对超过使用年限的健身器材逐步进行更换,对损坏的及时进行维修。调动各村文化骨干、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性,组织开展广场舞、全民阅读等活动。
二是抓活动,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积极联系高水平文化队伍来薛城演出,争取全年不低于50场次,回应群众对高质量文艺惠民演出的需求。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旅赶大集等活动为抓手,发挥“百日消夏群众文化艺术节”“邻里文化节”“全民健身运动会”品牌作用,持续开展送戏下乡、农影下乡,全年送戏下乡不低于300场、送电影下乡不低于2100场、各项专场文化活动不低于200场,开展体育比赛、健身技能培训不低于60场,举办社区运动会不低于50场。举办首届“十佳文艺团体”评选,组织好“广场舞大赛”“声乐大赛”、全区第二届“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等活动,激发文艺团队的创作热情。举办“首届奚仲体育节”系列活动,为群众提供全领域、全龄段的体育盛宴。
三是重宣传,扩大群众文体生活知晓率。依托“薛城文旅”“薛城体育”“爱薛城”等,宣传报道文体生活发展新风貌,引起群众共识,增强宣传影响力。做好各类文体活动“前”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晓率”,做好活动“中”的直播互动,提高群众“参与率”,做好活动“后”的反馈,提高“满意率”。利用各村(小区)微信群征集文体活动需求,实现文体供需精准对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生活需求。
新闻伴读
发布会现场记者问答实录
记者:“百日消夏群众文化艺术节”已成为薛城区知名品牌活动,能否介绍一下活动经验?
谢文勇:1996年至今,我区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五届百日消夏群众文化艺术节,消夏艺术节已经成为优秀文艺作品争奇斗艳的重要园地和本土艺术家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丰富了广大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备受群众青睐,广受群众好评。
一是精心组织,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近年来,我区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以“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品质薛城”为主题,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通过举办群众性歌曲演唱、曲艺戏剧演出、电影放映等文艺形式,歌颂祖国、歌颂党和人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全面展示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成果,整个广场文化活动突出了欢乐喜庆、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基调,充分体现群众性、娱乐性和寓教于乐的特点,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兴起广场文化活动的高潮迭起。
二是领导重视,形成合力切实加强组织协调。我区历年来十分重视消夏文化活动的开展工作,不仅每年都出台具体的活动方案,而且明确要求各镇、街、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把消夏文化活动抓实抓好,尤其要大力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每年都成立专门的“百日消夏群众文化艺术节”组织委员会和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艺术节活动的组织和调度工作。各专场晚会的组织者或挂名单位也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亲自挂帅,专门拨出资金,抽调专业人员,保质保量地完成演出任务。特别是为深入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庆祝薛城建区60周年等活动,在百日消夏文化艺术节上进行了全区区直机关及学校等大型的歌咏比赛,全区各镇(街)新农村、新风采综艺晚会和广场书画展览等,极大地鼓舞了全区人民团结起来,凝聚民心,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品质薛城”的建设中进一步推动了全区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从刚才的发言中,我们了解到,今年薛城区举办了一系列体育赛事活动,请问今年的活动与往年相比有什么新变化?
胡从芳:今年以来,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从群众健身需求出发,积极搭建健身平台、打造健身品牌、丰富健身活动载体。与以前相比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组织架构更健全。年初印发了《薛城区第十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实施方案和规程总则》,采取区、镇街、村居联动的办赛体系,分级组织、分级负责,确保“横到边、纵到底”,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开展了群众身边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二是赛事项目更多。在项目设计上兼顾各类人群,有老年人喜爱的太极拳(剑)、健身气功、门球等项目,也有年轻人热爱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群众基础较好的大众项目,今年首次增设了卡丁车、街舞等特色项目。
三是覆盖人群更广。参赛年龄从青少年到老年人,人群覆盖全区各行业,只要具备锻炼基础、符合相关项目参赛条件的社会各界群众,均可报名参加。今年以来,已举办薛城区第十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足球、篮球、门球等赛事17场,太极拳、健身气功、围棋等志愿活动和社区运动会40余场,青少年学生比赛80余场,参与人数5万余人次。
四是品牌赛事更强。以创新塑造品牌,以品牌引领健身,在“枣运动 枣健康”总品牌引领下,开展了“悦跑星期六 满意新薛城”路跑系列赛、“枣运动 邻距离”社区运动会、“枣健康 薛健身”志愿培训活动。3人制篮球赛、围棋锦标赛、骑行赛等精品赛事的举办,营造了良好的健身环境,激发了群众运动热情,也助推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请问常庄街道围绕薛城“首善提升年”任务目标,聚焦于打造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开展了哪些工作?
郎亭:一是坚持品牌引领,打造“美德常庄”。全面叫响“常爱+”“常运动”服务品牌,绽放志愿服务力量,组织街道8支志愿服务队、村居153支志愿服务队,陆续开展“雷锋精神正青春·暖心服务志愿行”、快乐巾帼“她力量”“山里红”文艺宣传、“志愿五为 美德常庄”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街道、村居各类志愿服务团队先后开展创城、移风易俗、理论宣讲、关爱老人及留守儿童等各类志愿服务700余次。
二是坚持惠民为先,打造“魅力常庄”。聚焦高标准落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一方面,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先后投资12余万元,对辖区38个村和部分无物业的小区的健身器材进行更新和维修,对3个村的健身广场进行了提升改造。同时提档升级街道文体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活动场所700余平方米公开向社会开放,安排专兼职工作人员值守。另一方面,工作力量更加充实。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8个项目协会,完善管理机制与志愿服务体系,培养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着力提升“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队伍水平,统筹网格员队伍参与,实现工作水平极大提升。
三是坚持资源聚集,打造“品味常庄”。全力满足居民对文体生活需求,年初制定《2023年常庄街道文体惠民系列活动方案》,策划了一系列有创意、有规模、有特色的文体活动,做到次次有计划,月月有活动,阶段有创新。一方面,文体活动开展更加丰富化。先后组织举办了“第九届邻里文化节”“舞动新时代·魅力新常庄”常庄街道广场舞大赛、社区运动会等文体活动30余次,全方位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下步计划举办“悦跑常相伴·寻梦九龙泉”常庄街道“和美乡村”健康跑、“非同寻常·甜蜜金秋”常庄街道采摘节、“常居常乐·幸福常享”常庄街道邻里文化节等系列文体惠民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另一方面,文明建设更加深化。着力涵养居民健康、和谐、文明、科学生活方式,陆续开展了文艺学堂手绘团扇、“巾帼家政进社区”技能培训、文艺学堂旗袍文化与礼仪讲座等系列活动,在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上发挥了品牌效应。
记者:面对老城区的基础条件制约,今年在文体生活上取得了哪些突破?
李奇超:临城街道坚持以“小切口”贴近“大民生”,聚焦老城盲点实现三大突破。一是突破土地资源制约,打造打卡“新亮点”。在区物环集团的支持和帮助下,枣庄西站站前广场实现了从闲置荒地到拔地而起的巨大突破。广场内设果皮箱、休闲座椅、公厕等便民设施,“把爱留在薛城”“好运来临”等打卡指示牌,兔子灯、红花篮更是成为了发展夜间经济的标志性地标,辖区居民有了休闲打卡“新去处”。二是突破环境资源制约,升级城区“核心点”。面对城市街区环境差、秩序乱等短板,高标准提升打造“薛国不夜城”“临城漫街”“新华美食街”等特色街区5条,提供美食、手作、娱乐等多样化服务,日客流量达1.42万人次,成立流动执法队不间断执法,为居民休闲娱乐保驾护航。三是突破历史资源制约,架起文化“新支点”。着眼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临城故事”,传承红色文化,高标准建设水塔街、蟠龙、新华3处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新华直播间”“四点半学堂”“民法典小屋”等宣讲教育平台5个,组织“红色故事我来讲”“红歌传唱”等特色活动8场,开展虎头帽、竹雕等非遗授课培训4次,以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补钙壮骨”。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