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
改革开放初期,在台儿庄区古运河岸边时兴一种职业——“拉港口”。在词典里是查不到“拉港口”这个词的,这是台儿庄人民对于这一职业的形象称谓。在提倡“万元户”的年月里,众多勤劳的台儿庄人民正是用这肩拉手拽的“拉港口”积累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拉港口”就是用人力把港口的货物(主要是煤炭)装到船中。“拉港口”需要一种特制的带车厢的平板车,用大铁锨把煤炭装到车里,拉到码头边的地磅上称重量(一车有一吨左右),之后把装着煤炭的车子退到码头上,拉动车厢右侧的铁丝拉线使车子的后厢门打开,同时掀起车把就把煤炭倒入船里了。“拉港口”是个力气活,身单力薄的是干不了的,一般是年轻的夫妇俩拉一辆车。在码头上拉开后车厢门时要有一定的技巧:拉早了煤炭就撒在码头上了,拉晚了就危险了,人就会控制不住车子,车子和煤炭将会一起掉下码头,甚至连人都能掉下去。
当年台儿庄运河北岸从东到西依次是顺河港口、兴隆港口、台儿庄镇港口、陈庄港口、闫浅港口,各个港口“拉港口”的人们都忙碌着,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场面,那是勤劳的台儿庄人在创造着自己的家庭财富,这也是国家改革开放初期万象更新的一个缩影。在“万元户”稀缺的年代里,一对夫妇一辆车子,一天能够赚好几十元钱,在农忙时一天能赚到上百元。
“拉港口”这一职业从出现到消失也就是几年的时间,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被带液压顶自卸的拖拉机所替代,只是有一个时期装车还是用人力。当年把煤炭从货车里卸到地上要用人力,如今的货车都是自卸的。现在的港口全都机械化了,装车用铲车,往船上装货物用翻斗车或用皮带输送机。“拉港口”时的船还有水泥船,一般也就几百吨的装载量,如今的船都是钢铁船,很多都是两千吨级的庞然大物。当年的码头是用木头做的,如今的码头都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既坚固又高大,能在上面走铲车和装货车。如今的运河河道既宽又深,船闸也是现代化的装备。
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古运河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辈们靠力气吃饭的年代已成为过去,新一代的台儿庄人与时俱进,电脑、私家车这些当年不敢想象的“奢侈品”正陆续走进寻常百姓家,相信用不上几年的时间,勤劳智慧的台儿庄人必将把自己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