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本科
世界只有一个起点,一个终点,却有无数条路。那条通往希望的路,是最令人向往的。
遥想远古蛮荒之年,阡陌无形,沃野相连,行行足印留下的只是曾经造访者的痕迹,没有路,也便没有对“路过”一词的描述,那时的路还是一个陌生而不确切的概念,好像脚下遍地全是路,又好像脚下根本没有路,路只是一个切近而遥远的梦幻。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的诞生,意味着的是生活的复杂,是秩序的排定,是史页的清晰。没有路的岁月是自由的,有了路的日子是规矩的。而舍弃那种没有路的自由,勇敢地接受规矩的约束,并非人之无奈之选择,实则是一种另外意义上的生命向往与挣脱。祖祖辈辈的人们,正是于几千年几万年的不安分中,相互学会了牵制与适应,循规与蹈距,而生命情趣与色彩也便由此盎然而生了,这个中的缘由无不印证了路的出现和变化。
时至今日,路已成为大千世界焕发无限生机与活力的血脉,有形的公路、铁路、船路,无形的空路、网路、心路,路成了延续人之生命体验的载体,成了完美人之生存的平台。各式各样的路有序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一种立体的生命,活灵活现在行进岁月的五线谱上,向世人彰显着什么,沟通着什么,也成全着什么。
曾几何时,我故乡的每一条连接田野、连接村庄,甚而连接城市的道路,全都是狭窄的土路,平日坑洼不平尘埃飞扬,遇雨天便会片片汪洋泥泞不堪,以至成了几代人的心病,而且那分关于路的艰难与无奈,其阴影就像当年的穷困岁月一样,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幼小时的心灵中。
而如今望穿条条乡间公路,不见了昔日的牛拉车、驴拉车,就连忙碌的农用车也只是其中的星星点缀,更多的却是公务车、私家车,以及四通八达的公交车。说来说去还是路的神奇变化,是路的柏油化唤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一旦道路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不再是一种无奈的烦恼,那也许正是道路本身真正意义上自身价值的最完美体现。
住久了高楼大厦之间的生硬和单调,特别是我们这些少小在乡间长大的农民的后代,沿平展而通彻的乡间公路偶然或特意地穿行一回,品尝着路旁各类庄稼氤氲而来的馨香,那分忘却红尘琐事与烦恼的无虑心境,便如久违的乡音温暖了心房。路是幸福的,走在路上的人是幸福的,就连路旁的庄稼也是幸福的,幸福的还有那辛勤耕耘的公路人,以及蓝天、土地、河流……
如今再来遥想古人,设若他们转世今日,面对眼前这道路的变化,他们会是怎样的感慨和嗟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