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枣庄7月22日讯 近年来,台儿庄区着力加强稻藕鱼立体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去年底,该基地被命名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引进技术 发展特色农业
台儿庄区境内地势低洼,13条主要河流纵横交错,年降水量811·6毫米,水资源丰富。多年来,台儿庄区以水稻、水田藕、水产养殖为主要内容的“三水”农业不断发展,形成了区域特色支柱产业。
为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改变稻藕品质,提高稻藕产量,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台儿庄区先后聘请了日本水稻专家、德国土地整治专家传授先进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建成了水田藕研究所、水产品研究所、水稻研究所和山东省引进国外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成果示范园。在引进应用国外智力的同时,他们还选派技术骨干人员到山东农业大学、省水稻研究所、省水产研究所等校所学习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骨干和农民技术能手。基地项目《十万亩水田综合开发》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二等奖,被科技部列入国家星火计划
人才和技术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国际人才的指导和本区农业技术人员的不断探索,采用旱育技术培育稻秧苗的同时播种藕种;在稻秧苗移栽大田后,藕继续生长,藕田养鱼,稻田养蟹,使稻、蟹、鱼共生,稻、藕为鱼类提供天然的栖息环境和饵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稻藕鱼立体生态农业,实现了立体种养和生态循环相结合,取得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推广创新 促进稻农再增收
为将“特色农业”推广开来,台儿庄区切实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区政府专门成立示范推广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加强了对“特色农业”推广工作的领导,健全生态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不断强化技术普及与创新,实现了土地使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单一粮食生产向粮、藕、鱼、菜多元结构转变,由水、光、气、热资源利用的单区位向上、中、下多区位转变。该区几年来共举办水稻旱育稀植、逆V字栽培技术、土地治理、水产养殖等“稻藕鱼立体生态专项技术培训班”145场,受训人员达37600人次,印制稻藕鱼种养技术手册6000册,发放技术明白纸6万余份;播放电教技术片42场次。
稻农素质的提高,加快了稻藕鱼立体生态技术的推广应用。去年,台儿庄应用稻藕鱼立体生态技术的农田已超过5万亩,增加经济效益5000万元。稻田中推广应用的旱育技术和逆V字施肥技术与国内传统的水育秧相比,可节水30%,节种10%,节地10%。大田进行稀植移栽,可亩增产15%,亩增效益180元。藕池中推广的立体种养模式,在日本永井康丰等国际知名专家的指导下,藕鱼混养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去年全区产养殖面积增加了2000多亩,单产达500公斤,年增加总产量1000吨,年增加总产值1000万元。稻米产品在1999年国际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2001年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2002年稻米和水田藕被授予省级无公害产品,并注册了“弘强”牌稻米和“台莲”牌水田藕商标。
他们还不断延伸带动领域,加强研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动物饲料配制、食用菌栽培等技术,积极研制开发加工莲藕汁、藕叶茶等“生态”系列产品。成立稻米加工企业十多家,其中有规模的三新米业、三水米业、清溢源米业等3家企业,进一步拉长了农业产业链。该区还结合财政部、农业部立项扶持的整治10万亩涝洼地项目的实施,南水北调台儿庄泵站的建设工程,把示范推广基地纳入台儿庄系列景点开发范畴,使其成为观光农业、精品农业、现代农业的典范。(枣庄日报 单立强 陈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