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城中村改造:绝不让一户农民"空腹上楼"

2017-09-18 来源: 枣庄日报 作者: 万照广

  “现在不只是住得宽敞了,收入也提高了一大截呢!”9月5日,家住东泰花园B区19号楼302室的杨尚河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对笔者说:“俺这112平方米的房子是置换的,基本上没掏钱,在社区帮忙下,俺还成立了一家小型物业公司,一年收入个6、7万没问题,现在家里吃的喝的用的,要嘛嘛有,啥都不缺!”

  杨尚河只是薛城区众多搬迁失地村民的一个范例。薛城区自2008年启动了城中村阳光改造工程,共涉及14个村、10131户,总征收面积435万平方米。如今,已先后有12个村完成回迁任务,近万户农民“洗脚上楼”,该区的城镇化率也由38%提高到56.6%以上。“幸福新薛城”建设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有了新居,日子本该惬意。可对于刚刚经历过角色转变的56岁的东小庄村民张平志来说,却和乡邻们一样有些迷茫:失去了土地,怎么去讨生活?出路在哪?

  “农民变市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果因失地生计堪忧,其结果将是失去民心!要尽可能地创造好条件,绝不让一户农民‘空腹上楼’!”薛城区委书记姜山语气铿锵,传递出维护“新市民”权益的积极信号。

  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关系百姓冷暖;衣食住行教业保,事事关系民生发展。如何让搬迁群众不是幸福一阵子,而是幸福一辈子?早在改造初期,薛城区就一直在思索。

  近日,笔者在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的邻里中心外看到,这里集购物娱乐、美食小吃、休闲生活、会所酒店、便民服务于一体,店面鳞次栉比,人流摩肩接踵,经营井然有序。据西姚村负责人介绍,这是该村的集体资产。2011年前后城中村征收改造,村里获得的补偿款成了引发矛盾的导火索。大部分村民坚持要分光补偿款,甚至有刺儿头威胁不分就动手打人。村“两委”商量之后,一致决定好日子得细水长流。说服群众,坚决不分钱,全部用于发展集体经济。2013年,该村借鉴新加坡理念,投资6700万元规划建成了全省首家居住区商业中心。所有商贸房坚持只租不售,所有收益全部用于村民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以及相关补贴,给了失地老百姓一个长远保障。

  围绕提升服务群众增收能力水平,薛城区以1500户设立为标准,新组建16个新型社区,为每个社区配备3名助理员,吸收原村干部做社区里的“千里眼”、“顺风耳”,负责收集就业民意、排查就业盲区。依托社区党支部、党小组,组建党员先锋队、网格员服务队等“四支队伍”,实行组团式便民服务,多方拓宽就业渠道。憬泰花园小区、龙潭社区等11个社区先后成立了绿化、保洁公司,吸收近万名居民务工;巨山街道、常庄镇、临城街道还主动联系辖区企事业单位,设立“村民车间”,专门招聘失地居民,先后安排了8700多人直接在家门口上班。

  一个个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搬迁村民先是告别平房“洗脚上楼”,而后毅然扔掉锄头“穿鞋就业”,自信地做着和城里人一样的工作。信步薛城一座座崭新的回迁楼宇,耳畔失地农民的日常话题已经慢慢转变成了“店面房”、“打工地”……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张敏

责任编辑:刘学俊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枣庄重金奖惩环境空气质量考核 倒数第一罚200万

    日前,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枣庄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奖惩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指出,每月环境空气质量分值排倒数第一位的区(市)需上缴市级财政 200 万元,每月环境空气质量分值排后六名的镇...[详细]

    2019-08-12大众网·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