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敢当时评

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2015-05-26 11:12:00来源:齐鲁晚报-青未了文学网作者:

《光荣与梦想》是美国历史学家曼彻斯特最畅销的一本著作。我一直有这个观点,你可以不赞成它的价值观念,但是你必须承认美国最强大的力量并不在于他的军火、经济、科学,而在于价值观念  。这本书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不管碰到什么矛盾,绝大多数美国人跟政治家的观念是一致的,而且一以贯之。

  《光荣与梦想》是美国历史学家曼彻斯特最畅销的一本著作。这本书从1932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写起,一直写到1972 年的“水门事件”,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做了全景式的描写,被公认为了解美国当代史的重要著作。1978 年,该书首次被引进中国,风靡一时,至今仍然畅销不衰。近日,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和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参加了《光荣与梦想》读书会。本报经中信出版社授权,摘编部分读书会实录。

  朱学勤:我读《光荣与梦想》是1980 年代初,那时我正在念历史系的硕士。我看到这个书非常震惊,我们读的是历史,但我们接触到的历史作品绝大部分是帝王将相史和英雄人物史,这个书不是以帝王将相、英雄人物为主要线索,有这些东西,但不全是,它主要是社会史的内容。像书里面的青年生活的变化,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是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当时很惊讶:这个也可以进入历史!

  书的作者曼彻斯特是记者,他是用记者的笔法写的,非常流畅,细节丰富,现场感很强,80 年代的历史书是排斥这些的。当时我看了这本书,有一个想法,将来如果我要写历史书的时候,就套用这个写法。我的导师当时80多岁,老先生上课的时候,跟我说,学勤你们将来出去写书,写文章,要做到让内行看门道,让外行看一个热闹。两者兼备,你的写作才到家。

  葛剑雄:《光荣与梦想》,我最初看的是“文革”出的内部版。我当时在中学当老师,本来是看不到的。后来周总理讲了一句话,说中学教师也是干部,此后我们就也能看了。我当时看了总的感觉是很震惊,那时老是报道帝国主义腐朽没落,我当时看这本书觉得,帝国主义按理说要美化自己,可里面写的比我们报纸上讲的还厉害。书的一开始就是各种乱象,总统坏也照样写。我后来又看了一遍这本书,我新的感受是,书中写30 年代到70年代的美国,一次次发生乱象,勾心斗角,社会失去信用,政治家如此无聊,但是它居然一次次都度过了危机,而且应该承认,至少在这个阶段里美国是越来越强大的,在世界上影响越来越大。这是什么原因?我一直有这个观点,你可以不赞成它的价值观念,但是你必须承认美国最强大的力量并不在于他的军火、经济、科学,而在于价值观念

  。1985 年,我到美国,我并不像有些人那样感到震惊,有些事和细节我都知道了,所以我很佩服这个作者。当时,有些人到了美国,简直不知所措,甚至有的人原来的信念一下子彻底崩溃了,告诉我:我今天才知道人应该过什么样的日子,才回到人的社会。而我早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这本书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不管碰到什么矛盾,绝大多数美国人跟政治家的观念是一致的,而且一以贯之。我很赞同资中筠先生的说法,资先生说,你可以不同意美国的制度,但是不要认为它都是假的。它做的是为自己,不为你,不是做给你看的,没有必要作假。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本书写到1972 年,以后没有了。有的事情,作者自己还没认识到它在价值观念上的重要性。

  我们看这本书的今天,美国当初经历过的事好多我们今天正在经历或者将要经历,靠什么解决?还是要大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这样才能使社会不断进步。如果美国什么时候真正出现危机了,不是经济危机,而是价值观念的危机。

  朱学勤:我对美国的历史有我的理解。美国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所以它犯错的几率很高,但是它可贵的是有纠错的机制。美国建国的历史太巧合了,各种最有利的因素凑到一起。所以有人说,上帝参与了美国的建国过程,否则难以解释这么幸运。它有幸运,但是也有其他国家没有的最残酷的考验—— — 让黑白两个种族零距离接触,让他们融合。这个在其他国家都没有,只有在美国,当然也流血、打仗,但是居然走到今天,短短一二百年的历史,把黑人总统送进了白宫,这是了不起的。

  葛剑雄:美国的情况很特殊,它真的有一个供人自由发展的新世界。世界其他各国都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很多欧洲人到美国。他们并不一定都是为了经济利益,有的为宗教信仰,有的为了追求正义自由。美国人的确崇尚自己的价值观念,而且真的有那么多的人梦想成真,所以出现这本《光荣与梦想》不是偶然的。善于做梦敢于做梦的人才有可能实现梦想,这一点是中国人缺少的。

  朱学勤:我们现在为什么喜欢《光荣与梦想》,书的作者和他所写作的这段历史时期的距离很近。他实际上是写当代史,而不是现代史。我刚刚讲过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犯错的概率非常高,为什么今天有生命力,就是有纠错机制。这个纠错机制是方方面面组成的,其中一条是让人们反复研究刚发生的事。比如这本书的观点肯定不是最终的真理标准,在美国历史学界有很多人不同意他,没有关系,你写你的,我写我的,最后让读者来选择。这就是纠错机制的一部分。当下的中国,我认为也要培养自己的纠错机制。这个比看这本书三遍四遍更重要,或者说这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心得体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乔阳
友荐云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