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从拉登到伊斯兰国:美国鏖战14年难除恐怖“鬼影”

2015-09-11 09:00:00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

今天,美国的战机还盘旋在中东的上空,而距离“9·11”世贸双塔倒塌已整整过去14年。既有狂热的宗教信仰又有充足的资金——在这样的极端组织面前,美国及盟军的无人机只是一圈圈地在中东上方盘旋。

  中新网9月11日电 “通过暴力,你可以除掉一个仇恨者,但你不能铲除仇恨。”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

  他可能没有想到,几十年后,自己的国家会在“以暴制暴”的反恐路上越走越远。

  今天,美国的战机还盘旋在中东的上空,而距离“9·11”世贸双塔倒塌已整整过去14年。

  从本·拉登到巴格达迪

美国民众高举国旗聚集到时代广场附近,高呼口号庆祝拉登之死。

  美国民众高举国旗聚集到时代广场附近,高呼口号庆祝拉登之死。

  2011年5月1日夜,纽约世贸中心遗址,数以千计的美国民众挥舞国旗,高喊“USA!USA!”,他们在狂欢,共庆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之死。

  就在那天深夜,巴基斯坦山城阿伯塔巴德突然传出数声枪响,一处院落亮起火光,几十分钟后,数架直升机在夜幕的掩盖下匆匆返航。

  美国海豹突击队在一场绝密行动中击毙了拉登——奥巴马在白宫东厅发表声明,一脸严肃地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消息。这一天,美国等了十年。

  美国除掉一块重大心病,有人说恐怖主义的巅峰已经过去。

  然而,沉浸在喜悦中的美国人并没有太关注三天后的一则消息:极端组织一名头目巴格达迪扬言报复。这位蒙面男子之后在伊拉克制造的一起自杀式爆炸事件也未引起太大重视。

  就在短短三年后,一个名为“伊斯兰国”(IS)的组织宣布了建国方案,头目正是巴格达迪。

  “鬼影”——美国情报人员如此称呼这位行事神秘、戴面具的头目。他与基地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0年,巴格达迪加入基地,在接受培训后迅速成长为圣战组织联盟“伊拉克伊斯兰国”的指挥。

  近年来,巴格达迪的“圣战者”向癌细胞一样扩散,他被美国反恐部门视为“世界上最危险的人”,IS也成为“后拉登时代”恐怖主义的新标志。

  看不到尽头的反恐之路

2.资料图: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

  资料图: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

  从基地到IS,十四年时间里,美国付出了高昂的战争成本。

  布朗大学在反恐十周年之际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战争的总开支高达3.7万亿到4.4万亿美元,相当于全年GDP的四分之一。不仅如此,近万名美军士兵在战争中丧命,还有约4万人伤残。

  反恐的效果却让人沮丧。2014年,全球共发生1.3万起恐怖袭击事件,同比增加35%,死亡人数同比激增81%。

  “现在的美国比9·11之前更不安全”,近半数的美国人在调查中说。

2013年9月11日,奥巴马在五角大楼9·11纪念馆前敬献花圈。

  2013年9月11日,奥巴马在五角大楼9·11纪念馆前敬献花圈。

  全球暴力事件不断,美国的反恐之路似乎看不到尽头。

  《13年后,他们为什么依然恨我们》——美国学者扎卡利亚2014年撰文谈及战乱对中东的影响,“一旦中东被混乱主宰,人们就不再追寻国家认同——伊拉克、叙利亚,取而代之的是更老的一套逻辑:什叶派、逊尼派,库尔德人、阿拉伯人。”

  “混乱”让极端分子趁虚而入。美国推翻了所谓的“恐怖主义政府”,导致国家体系崩溃,宗教派系的争端成为这片土地的主题,极端分子则借机发展壮大。

  “美国输出自由市场民主,却酿成种族仇恨和全球动荡”,美籍华裔学者蔡美儿在《起火的世界》一书中尖锐地指出,许多发展中国家不顾本国现实,盲目引进“民主”和市场经济,却造就了控制经济的少数人和贫困、愤怒的多数人。

  对于IS而言,中东政局的动荡让其趁机兴起,而雄厚的资本则为之提供了经济支撑,给反恐行动增加了难度。

  在IS的资产收入中,排首位的是石油。IS控制了伊拉克重要的炼油厂和叙利亚的富油区,以20亿美元的资产成为全球最富有的恐怖组织。

  这一组织甚至像跨国公司那样公布年度财务报告,给“圣战士”发工资,并在其被捕或死后付赔偿金,就像一套复杂的“员工行政系统”。

  既有狂热的宗教信仰又有充足的资金——在这样的极端组织面前,美国及盟军的无人机只是一圈圈地在中东上方盘旋。

  美国的军事打击究竟是不是对付极端组织的最佳武器?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因公开支持伊拉克战争而倍受抨击,但他后来说,美国为此付出了过高的代价,“阿拉伯世界自己需要向极端思想宣战,这个,我们没法代替他们做。”

  他说,“就算再过十年,美国也不见得会完全理解恐怖主义”。

初审编辑:张敏
责任编辑:马震
友荐云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zdz@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