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袁鹏
大众网记者 田甜 枣庄报道
8月29日,枣庄市创新引领乡村振兴“双十百千工程”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自2015年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以来,枣庄已累计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18个。
枣庄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广良,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常务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兆海,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郭成武,市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科科长陈艳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陈广良介绍说,近年来,枣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工作,通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科学规划、重点突破,高标准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片区和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探索建立了一批行之有效、生态宜居的精品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山亭区环岩马湖-朱山流域示范区、台儿庄区邳庄示范区成功创建首批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峄城区王府山-凤栖湖榴花绿道示范区、滕州市秀美荆河示范区获批建设第二批省级示范区,同时又科学规划了9个市级示范区、16个县级示范区;自2015年起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已累计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18个。此外,2023年,枣庄市新建和续建省、市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13个,构建了省市县协同联动、梯次并进的局面。
为贯彻落实省委要求,结合本市乡村振兴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实际,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关于促进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在全市上下统筹考虑、一体谋划“五个振兴”,坚持梯次打造,重点实施“双十百千”工程,每年在全市重点建设10个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10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100个和美乡村示范村、1000个和美乡村提升村,按照产业连片培育、环境连片整治、风貌连片提升的要求,全面提升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创新引领乡村振兴枣庄范例。
经镇街申报、区(市)推荐、市集中答辩评审等程序,评选出首批市级创新引领乡村振兴“双十片区”。10个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分别是:西岗镇“九龙湾湿地”示范区、滨湖镇“微湖渔家”示范区、龙阳镇“龙湖月色”示范区、陶庄镇“三湾里·薛河古韵”示范区、常庄街道“九龙泉·归园田居”示范区、城头镇月亮湾里豆香小镇示范区、店子镇环莲青湖示范区、西王庄镇谭家河示范区、阴平镇“五彩沙河·乐活枣园”示范区、马兰屯镇“梦享马兰”示范区;10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分别是:大坞镇“凫山菜乡”衔接推进区、张汪镇“古薛枫韵”衔接推进区、南沙河镇“活力漷河”衔接推进区、邹坞镇“多彩陶源坞”衔接推进区、沙沟镇“寻梦十里湾”衔接推进区、水泉镇樱桃谷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衔接推进区、齐村镇“甘泉花香·人文齐村”衔接推进区、底阁镇“渔业小镇”衔接推进区、涧头集镇“伊运茄乡”衔接推进区、泥沟镇“菇韵兰祺”衔接推进区。根据“双十片区”创建范围,按照“村申报、乡镇审核、县级主创、市级验收”的程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1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村1000个。下一步,市农业局将按照“五个创新”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双十百千工程”的实施。
强化路径创新,抓实抓牢示范片区建设。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分类推进,以省、市、区(市)三级示范联创方式开展乡村示范片区建设,由点成面、聚面成势。重点规划建设滕州市、峄城区平原生态发展片区,薛城区、市中区城郊人文发展片区,山亭区、台儿庄区山水风貌发展片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创新引领作用突出的示范样板,促进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突出长效建管并重,统筹推进环境保洁、改水改厕、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及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完善等各项工作,推动片区及村庄建设管护同步实施、同步深化、同步提升。
强化经营创新,充分挖掘农业多元价值。面向市场需求,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活保障、生态调节、休闲旅游和文化传承等作用,推动农业价值充分实现。整合农村土地资源。系统整理细碎土地,合理优化调整耕地空间布局,促进耕地集中成方连片开发。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代收、全程托管等形式,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产权有序流转,实行“市场+公益”运行模式,推动农村“三资”在线交易,提高农村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要加快实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开展农业资源确权和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实行农业资源按户入市、议价入股,加速乡村生态资源市场化开发。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强龙头、补链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农业产业倍增计划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持续招大引强,推动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带动一批中小型农业企业“规下转规上”,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规模化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三产融合。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田头景尾,利用菜田、花海、养殖池塘、湖泊水库等田园风光和特色农业基地,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推动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切实让农业成为高产出高收益的产业。
强化政策创新,推动城乡要素有效集聚。优化城乡建设布局,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完善政策投入机制。市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2.5 亿元用于“双十百千”工程,对创建的10个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10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每个给予1000万元资金支持,对创建的100个和美乡村示范村每个给予50万元资金支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榴枣归乡”积极回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优秀人才回乡任职和返乡创业就业。
强化治理创新,构建乡村共建共享格局。推行党建引领下德治、自治、法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扎实开展全市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探索开展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实行支部联建、人才联育、产业联兴,谋划实施产业项目,推动抱团发展。发挥村规民约自治章程作用,大力推广运用积分制和清单制、“信用+”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推广建设信用超市,切实以诚信涵养善治。持续深化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新闻伴读
发布会现场问答实录
记者:请问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的总体任务、内容和标准都有哪些?
王兆海: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是: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坚持创新引领,示范带动,突出特色,分类推进,重点破解“农业资源价值实现不充分和乡村发展要素集聚能力不足”这两大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问题;按照“产业连片培育,环境连片整治,风貌连片提升”要求,集中连片打造;省、市、区(市)三级联创,每年创建10个市级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培育一批区级示范区,争创一批省级样板区,梯次推进,由点成片,集片成带,聚带成面,带动全市乡村振兴全域全面振兴。
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建设内容和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规划布局合理。示范区规模适中,由10个左右集中连片、人文相近、产业相融的行政村组成。发展目标定位清晰,建设任务、资金来源投入明确。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结合村庄实际,制定操作性针对性强、与乡村发展相对应的创建方案。按时序扎实推进各项建设任务。
二是产业发展有力。培育1-2个特色鲜明、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发展就业带动能力强的富民产业,正确把握工商资本的作用定位,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发展增值收益。
三是基础设施完备。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全面改善农村“水电气暖路网”等配套,推进快递物流体系、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完善教育、基本医疗、养老等基础性民生建设,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健全建管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四是乡村建设扎实。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开展好村庄清洁系列活动,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村庄环境。规范提升农村改厕质量,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创建,注重特色风貌保护,示范区内村庄均达到市级或省级和美乡村标准要求。
五是富民兴农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方式,支持农民发展的各类乡村产业改造提升,带动更多农民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示范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六是组织保障有力。选优配强“头雁”人才,提高村“两委”执行力、组织力、带动力,引导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村集体创富能力。示范区内村集体经济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七是乡风文明和谐。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宣传教育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深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办好农民丰收节、地方特色节庆活动。
八是乡村治理有效。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信用+”等治理方式,推行积分超市、暖心食堂等应用场景。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抓实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数字乡村建设。
九是要素资源集聚。强化人才支撑,搭建产业平台、出台留用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创新创业。强化金融供给,对接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强化用地保障,保障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化旅游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
十是农村改革深化。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释放制度红利。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发展民宿、电商等。规范各类主体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创新利用“四荒”资源。
记者: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已于2022年启动实施,请介绍一下全市衔接推进区工作开展情况。
郭成武:我市自2022年首批衔接推进区(1个省级+6个市级)启动建设以来,各区(市)以集中推进区稳步推进带动乡村全面振兴,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创出“党建引领、资源集聚、整体推进、和美宜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枣庄模式。2023年新建和续建省、市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13个,覆盖92个行政村,总面积118.95平方公里,涉及总人口9.5万人。其中脱贫享受政策户1092户2616人,监测户11户 61人。规划实施各类项目309个,涉及总投资额20.5172亿元,其中衔接资金2.1736亿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3.6396亿元,筹集社会和金融资本投入14.704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79个,基础设施类项目147个,乡村治理、服务提升、文化活动类项目83个。
加强党建引领,在夯实基础上持续发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强班子、增活力、谋发展”为目标,共享村级班子建设、党员队伍管理、集体经济发展、村务规范运行,形成组织共建、事务共商、干部共育的良好局面。市中区孟庄镇“凤翔果香·山水孟庄”推进区,为2名新任书记配备帮带导师,将10万元党费用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指导4名区派第一书记办好增收项目、惠民实事,形成大郭庄村“小评比、大和谐”、孟庄村“小榜样、大发展”等基层党建特色品牌。滕州市柴胡店镇“薛水梨乡”集中推进区,认真落实“四定双诺三挂钩”等制度,完善领导班子议事日程,大力推广“阳光议事七步法”,规范村级组织运行。山亭区以村党组织“跨村联建”为抓手,以示范村为龙头,组建片区联合党委,带动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破十”,50万元以上村68个,其中“攀百”村24个。
融合优势产业,在产业发展上提质增效。抓住产业振兴的“突破口”,统筹推进区内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现农民获利、集体增收、产业发展多赢目标。薛城区周营镇“印象白楼”集中推进区,打造以白楼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忆田园草莓采摘园、盈亮农业生态园、周营薄皮辣椒示范种植园等为主体的“一河十园”现代农业产业带,形成以“规模化种植+初深加工+品牌营销+农旅文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峄城区古邵镇“古运梦河”集中推进区,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边角经济,整理河滩地,栽种绿化苗木,建设乡村“绿色银行”,实现富民强村。目前已整理河滩地101亩,栽植绿化苗木46000余株,预计区内每村年均增加集体收入27.6万元。山亭区聚集特色农业产业,建成火樱桃等特色林果基地46万亩、优质杂粮和甘薯基地25万亩,创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8家,年营业收入达80亿元。
创新治理路径,在服务民生上再添活力。集中推进区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升级乡村治理模式。着力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台儿庄区张山子镇“桃醉山乡”集中推进区,聚力“善治山乡”乡村治理品牌打造,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红色文化引领作用,构建起“以文化人、多元共治、共商共议”乡村治理体系,形成“大事一起干、好事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社会治理新局面。投资400余万元,新建扩建推进区便民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善治山乡”基层治理等中心建设,构建了高效便捷的革命老区15分钟服务圈。山亭区创新实施“云公章”“崮乡义警”“阳光报告会”等社会治理模式,扎实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小案侦防、“山警美、亭平安”创建等重点工作,群众满意度实现全市“十四连冠”。
突出生态宜居,高标准建设“和美家园”2023年,全市各衔接推进区范围内共硬化道路65万平方米,修缮乡村道路桥梁35座,拦水坝6座,改善路况环境;实施村庄排水工程改造,新建排水沟渠1900米,解决群众出行问题;实施村庄自来水管网铺设1900米和户卡表提升改造1530户,解决群众用水问题;安装路灯4236盏,保障夜间出行安全;坚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原则,动员群众拆除私搭乱建260余处,美化墙体面积近20万平方米,规范户外缆线架设近3万米,居住环境整体提升;开展村庄绿化工程,栽植各类苗木2万余株,开展山体绿化彩化工程1336亩,促进生态宜居。山亭区翼云湖“云裳家园·农旅融合”衔接推进区,投资4567.5万元,实施了13个涵盖美丽乡村、人居环境、造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工程,打造宜居新山亭,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记者:“双十百千工程”中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百村示范,千村提升”,请问如何推进这项工作顺利开展?
陈艳: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由点成面、聚面成势的原则,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聚焦“清脏、治乱、强基、增美”,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全市乡村向全域净、全域美、全域游、全域富跨越,打造各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确定实施主体。各区(市)统筹考虑地理位置、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与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片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等有机结合、一体谋划,优先选择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群众创建积极性高、产业发展基础好、村庄发展活力足的村(居)。
二是编制建设方案。各区(市)组织实施镇(街道)编制整治规划,统筹片区内路网建设、生活污水治理、河道沟塘整治、绿化亮化提升、休闲场所布局等;按照考核标准和镇(街道)整治规划制定示范村、提升村建设方案,明确村庄优势特色、发展方向、年度计划和资金投入。
三是集中推进实施。“双十百千工程”实行目标到区(市)、任务到区(市)、资金到区(市)、权责到区(市)的管理体制,各实施主体要按照规定时间全面开工。各区(市)要履行主体责任,明确一名县级领导挂帅,集中精力抓;各实施镇(街道)确定一名正科级领导干部,全力靠上抓;片区内村庄发挥好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作用,由镇(街道)干部帮包,形成合力抓。
四是加强督促指导。市、区(市)两级做好统筹协调、做好指导服务,对各区(市)提报的实施镇(街道)、村(居)名单以及建设方案等严格审核、备案;建立任务台账,深入一线加强调研和业务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工作进展及时进行动态提示。
五是组织考核验收。年终,市委农办对照《枣庄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评估办法》和《枣庄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村评估办法》开展年度考评和评估验收。考核评估成绩作为兑现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扎实有力、成效明显的予以表扬激励,对工作进展缓慢的进行通报。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