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德堂遗址 郭建政 摄
昔日熬胶的大锅 郭建政 摄
记者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圣旨”,不是在博物馆,而是在山东福胶集团总经理杨福安的办公室。“圣旨”大意是:于氏天德堂阿胶作坊的于夫人由于在制造阿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被道光皇帝封为诰命夫人。
一个半世纪后的2006年,山东福胶集团东阿镇阿胶有限公司生产的福字牌福胶,被国家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
咸丰赐“福”
驱车行驶在“中国阿胶之乡”——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的乡间小道上,左转右拐不知不觉中通过了一座古桥,这便是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石拱桥永济桥,桥下狼溪河水清澈见底。据随行的杨福安介绍,古代东阿人熬胶所用之水就取自该河。
杨福安的说法果真不假,有桥旁河畔立有的石碑——阿胶作坊汲水处为证。
据杨福安介绍,在明末清初,东阿镇的阿胶业几乎达到了“妇幼皆通煎熬”的鼎盛时期,仅年产500公斤阿胶的制胶作坊就达十几家,他们各有所长,各领千秋,但尤以邓氏树德堂和涂氏怀德堂为最。
记者见到了邓氏树德堂的第五代传人,现年83岁的邓世祥。谈起邓氏熬胶秘方,邓世祥朴实的话语中透着自豪,因为他家所熬的阿胶曾经“改写历史”。咸丰年间,时为兰贵人的慈禧太后患有血症(即习惯性流产),御医束手无策,但当她服用邓氏阿胶后,血症病愈并喜得龙子同治皇帝,咸丰皇帝遂赐给邓家两件礼物:黄马褂一身,手折一个(进出宫廷的通行证),并赐给邓氏树德堂阿胶一个“福”字。现在“福”字已被注册为商标,为福胶集团独家使用,去年又被国家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
技术险落日本
好东西总是命运多舛,阿胶熬制工艺也不例外。据邓世祥回忆,在其父邓文芳主持树德堂时,其生产作坊已达几十间瓦房,特号胶锅12口,技工、杂役20余人,年产量达1000多千克。
然而这一切都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变得迥然不同,由于销售渠道出现问题,熬胶几近中断,树德堂的作坊也被烧掉两处。但日本人还不满足于此,他们听顾问兼翻译黄胡子说阿胶是好东西,便千方百计想得到熬制工艺,开始时软磨硬泡,请邓文芳吃饭,但他总是装病不出,后来日本人动硬的,但邓文芳还是顶住压力,使传统的阿胶熬制工艺没有外流。
三次“生死劫”
福胶近十多年一路走来,满是荆棘,两次痛苦的联姻和一次虚惊一场的“马皮代驴皮”造假事件,让福胶饱经风霜。
1995年,年销售额已经达到6000万元的山东平阴阿胶厂,在济南市医药局的要求下,与平阴医药公司改制合并成立山东福胶集团,但是由于双方在企业文化和经营思路上难以融合,1997年医药公司被迫剥离出局,但双方的债务纠纷至今未了。
真正的重创来自于1996年与济南三株公司的合资。双方在发展思路上难以融合,上千吨阿胶屯积仓库,1999年的销售额跌至2000万元,双方终于在该年一拍两散。
更大的“生死劫”还是2002年的《焦点访谈》报道福胶“马皮代驴皮”造假事件,虽然事后证明报道有误,事实得到澄清,但福胶的年销售额坐滑梯般从2.3亿元降至不到6000万元。
翻身后锋芒尽露
“也许真的是‘阳光总在风雨后’。”杨福安说,三次劫难拖了福胶的后腿,但也锻炼了福胶。
据杨福安介绍,2005年年底国有股退出,福胶改制成为全民营企业;去年实现总产值1.23亿元,同比增长4%,销售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13%,股东实现首次分红。
谈起未来的打算,杨踌躇满志,2007年力争实现产值2亿元,经营收入2亿元。具体说来就是三线产品的操作:药品线做好参茸阿胶,建立专供的养驴基地,保证高端产品的质量;保健食品线做好即食阿胶;中药线是与医药公司合作开发市场做好科研。
而实际上福胶的“野心”并不止于此。记者在《福胶集团2007年度会议上的报告》中看到,2006年福胶组建了福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把触角伸向了房产、机床和酒业。现在福胶已经在济南市槐荫区购买了2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准备把总部迁到省城,并在八一立交桥附近建立福胶旗舰店。杨福安说,在济南,福胶的发挥空间更为广阔,福胶发展需要人才。
◆新闻链接
阿胶民谣
小黑驴,白肚皮,
粉鼻子粉眼粉蹄子, 狮而山上来啃草,
狼溪河里去喝水,
永济桥上遛三遭,
魏家场里打个滚,
至冬宰杀取其皮,
制胶还得阴阳水。
传承人语录
★秉承传统,恪守古训,置料讲究,制作精湛。
★马皮事件,让我的头发掉了一大半。
★历经磨炼的福胶,现在已经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