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5210000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从新居走向新生活

2015-08-11 09:40:00来源:人民网作者:

从西藏察隅县城出发,再南行几个小时,便来到了国内最大的僜人聚居地——下察隅镇僜人新村。2006年,当地政府在保留传统居住和建筑文化的基础上,优先在僜人新村实施了安居工程建设,全村63户民房完成改造。

  从西藏察隅县城出发,再南行几个小时,便来到了国内最大的僜人聚居地——下察隅镇僜人新村。

  2006年,当地政府在保留传统居住和建筑文化的基础上,优先在僜人新村实施了安居工程建设,全村63户民房完成改造。从2010年开始,又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和庭院改造项目,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用上了太阳能照明灯,看上了电视、听上了广播……

  民居起变化的不仅仅是僜人新村,从2006年起,西藏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牧民安居工程。2013年底,全区46.03万户、230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宽敞明亮的新房。目前,西藏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0.51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42.81平方米。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我们看到西藏变化的是新居,但更重要的还有人们传统观念和生活的转变。

  从黑帐篷、石板房到安居新房

  一份历史档案记载,1950年的西藏有100万人口,其中没有住房的就达90万人。当时的拉萨城区只有2万人,而露宿街头的贫民和乞丐就达1000多人……

  长期以来,西藏农牧区群众的住房多为黑色的帐篷、低矮阴暗潮湿的土坯房和石板房,有的甚至住在牛羊圈,与牲畜共眠,“夏不挡风雨、冬不抵严寒”。安居乐业,无居何安?民主改革及自治区成立后,在解放军和人民政府的帮助下,翻身农奴盖起了第一批住房。那时人们载歌载舞,彻夜欢庆。改革开放后,政府又帮助农牧民盖起了第二批住房,那时人们由衷称赞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时代在发展,旧有的住房又出现了抗震差、面积小、生活设施不配套等系列问题。从2006年起,西藏实施了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和“兴边富民”安居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安居工程以“政府扶一点、援藏帮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了农牧民群众建房成本。从普通农牧民家庭到绝对贫困户,补助标准从1万元到2.5万元不等。安居工程坚持“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宜迁则迁”的原则,尊重农牧民群众的自愿选择和生活习惯,以最大限度改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

  “以前我家住土坯房,因为享受了国家的安居工程补贴,才建起了现在的房子。” 拉萨市当雄县宁中乡曲才村居民巴鲁说。他家的安居房为二层砖混结构,总面积260平米左右。巴鲁建房时还赶上了青藏铁路公路沿线提升改造的特殊补贴政策,他家的房子造价30多万元,共享受政府补贴13万元。据介绍,曲才村82户居民中,目前有94%都住进了安居房。这两年的新增户,也将逐步纳入到安居工程当中。

  针对西藏地震灾害频发、农牧区民房抗震设防能力较弱等实际,西藏还投资20亿元对全区农房实施抗震加固和设防,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以石木结构为基础,采取木板加芯、钢筋、毛石混凝土等结构,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等措施,增强农牧区民房的抗震能力。牧民新建安居房享受国家、自治区、拉萨市三级补贴,安置统一建设卫生院和学校,方便牧民就医、孩子教育等。

  与修建住房相配套的就是“八到农家”工程,即水、电、路、讯、邮政、广播电视、农家书屋、优美环境到农家。

  走进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措杰村,村民们不仅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还在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树木。家家户户安装的水龙头,直通锅边灶台。这几年,措杰村里不仅建起了广场、硬化了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对垃圾污水进行了收集与处理,使整个村庄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村民阿旺热木说:“过去只在电影电视里看到外国的农村那样好,特别羡慕,没想到短短几年里,我们也达到了那种水平,要是那些去世的老人们能看到今天的情况,该有多好啊!。”

  据了解,“八到农家”有效地改善了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解决了7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了农牧民的饮水安全全覆盖;行政村通电率达到100%,基本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全区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35万公里,99.7%的乡镇和99.14%的建制村通公路,55.13%的乡镇实现畅通。据悉,该工程在一些偏远地区仍在加大力度实施。

  旧的生活习惯和观念正在改变

  居住环境的改善,使得农牧民群众的卫生、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

  记者在林芝采访时看到,很多老百姓的家里不仅干净整洁,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让农牧区群众洗澡不便成为历史。同时,还用上了消毒柜、消毒液等现代卫生用品。在朗县,几乎家家都用上了冲水厕所,每个村都有下水道与化粪池等,最后都达到了安全卫生处理标准。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僜人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自从住上新居后,僜人新村村委会主任夏电夏对村民的变化深有感触,“过去僜人习惯比谁家宰的牛多,比谁家的老婆多,而现在则比谁家的房子装修得好,比谁家置的家具和电器多,比谁家子女懂的科学文化多。”同样,山南错那县勒布沟勒乡的村民古如说,“以前我们门巴男人的生活就是打猎、喝酒,现在住上了新房,有忙不完的活计,酗酒的人也少了,荒废时间的人少了,勤劳致富的人多了。”

  在过去,狗多狗恶仿佛是西藏的一大地方特色。但在林芝的很多村庄却很少见到狗,就连鸡也不多了。问起原因,当地一干部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建设的推进,狗看家护院的功能已经丧失,若喂狗还要花费许多钱财与工夫,邻里串门也不方便。而鸡鸭也都在村里规模化养殖了。

  “以前大家在家里养牛养羊,人畜混居。雨天污水四溢,晴天苍蝇、牛虻满天飞。院子里遍地都是鸡屎羊粪,简直是臭气熏天。做饭也是,劈柴火、烧牛粪,生火的时候烟气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西藏日喀则市综夏村村民普珍说起以前不觉紧了紧鼻子。“现在人畜分开,牛羊有专门的养殖户集中饲养。做饭也用上了沼气,方便清洁,家里的空气很清新,待着心里就舒服,过年过节来的客人也多了。”说起“八到农家”工程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普珍眉开眼笑。

  家家庭院绿,绿色染万家。走进拉萨市城关区夺底乡二村村民达瓦一家,只见格桑花、栀子花、海棠等各色的鲜花盛开,爬山虎攀援的屋檐下,一对杜鹃鹦鹉在笼中欢快地鸣唱。院中用石子嵌筑的小水池内,几条金鱼游来游去。“以前吃水不方便,养点花一不注意就被牛羊毁了。现在自来水进屋,牛羊归圈,可以安心的种花养花了。”达瓦笑着说。记者观察,拉萨的花市一年四季都很火,爱美的西藏人把伺弄花草变成了休闲与时尚。

  借助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对林芝更章门巴民族乡的多旦一家而言,广播电视“村村通”彻底改变了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原来致富的方式不仅仅是种地放牧,还有很多很多。”多旦感慨地说。广播电视不仅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学到了知识、走向了文明。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孩子有了到城里找工作的胆量,娃娃们为了“长大看世界”,读书的兴趣浓了,小伙子们想到新的天地开辟自己的事业……

  “上网便知天下事,网上不但能购物,还能销售我们县的特色产品,互联网让我的世界更加宽广和精彩。”阿里措勤县的阿旺说。截至目前,西藏互联网用户总数达217万户,西藏广大农牧民搭上信息化快车道,全区逾七成百姓使用互联网,农牧区移动互联网覆盖率超过了65%,牧民骑在马背上上网。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初审编辑:张敏
责任编辑:田田
友荐云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zdz@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