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大众网记者 李丰硕 枣庄报道
培育城乡经济新动能,是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难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在国创区“城乡经济新动能培育行动”的引领下,枣庄打破“资源依赖”路径,以“一镇一业”精准布局激活镇域经济潜力,推动传统乡镇从“工业末梢”蝶变为“创新前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薛城经济开发区的晨雾中,协氢(枣庄)氢能科技的智能生产线已运转半小时。机械臂以0.1毫米精度组装的氢燃料电池,即将成为工业无人机的“心脏”。这家从深圳迁来的企业,厂房外墙醒目处印着“枣庄锂电产业配套率72%”的标识——这是吸引它扎根鲁南小镇的关键密码。曾以煤炭开采为主导的枣庄,正通过“一镇一业”的精准布局,让传统乡镇蜕变为新兴产业的孵化器。
在峄城区冠世榴园的深处,国家级石榴种质资源库的恒温实验室里,473份石榴基因样本正在接受测序。依托种质资源优势,当地已形成“育苗—种植—深加工—文旅”全产业链。走进千水星生物科技车间,石榴多酚提取设备正以零下40℃低温作业,提取的抗氧化成分被装入小瓶运往欧莱雅总部。2024年,峄城石榴深加工产品达26类,仅石榴酵素口服液单品年销售额就突破1.2亿元,带动2万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8万元。更具突破性的是“飞地经济”模式:与新疆皮山县共建的1.2万亩石榴基地,通过5G远程技术指导,使沙漠边缘土地亩产从800斤提升至1500斤,两地年贸易额突破5000万元。
而在薛城区邹坞镇,另一场产业革命在旧厂房里悄然发生。曾经的煤矿仓库被改造成“枣庄锂电装备产业园”,27家配套企业在此集聚,从锂电池正极材料到智能分选设备,形成“家门口”的产业链。“我们给宁德时代配套生产锂电池隔膜,年产值3亿元。”山东精工电子负责人的话语,折射出枣庄锂电产业的集聚效应——截至2024年11月份,枣庄市锂电新能源企业发展到278家,65%分布在乡镇园区,建成创新平台180余个,培育标志性成果117个,能源电子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数字产业集群,枣庄高新区锂电新能源特色产业集群入选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枣庄学院的电商孵化基地则是“数字经济”破圈的缩影。300平方米的直播区内,20个直播间同步开播:主播们手持山亭火樱桃对着镜头讲解,身后的LED屏实时跳动着订单数据。“运河味道”专场直播,1小时卖出2300单羊肉汤,销售额120万元。基地负责人展示的后台数据显示,这里已培育出15家年网络零售额超百万的企业,带动周边1.2万人就业。更重要的是,直播电商催生出“农产品+文化IP”的新生态——台儿庄古城文创、滕州鲁班锁等地域符号融入产品设计,使农产品溢价率提升30%。
从氢能装备的精密制造到石榴产业的跨界融合,从锂电集群的链式发展到电商直播的流量裂变,枣庄的镇域经济正打破“资源依赖”的路径锁定。自2021年“双十镇”建设启动以来,枣庄市坚持抓统筹聚合力、抓产业强动力、抓融合促发展、抓改革增活力,取得了明显成效。示范镇发展势头强劲、活力显著,特色镇创建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呈现出重点带动、全域提升、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交出了一份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精彩答卷。
协氢科技的燃料电池飞向蓝天;峄城石榴汁摆上国际货架,这座曾以“煤城”闻名的城市正在证明,只要以创新为沃土,以产业为种子,哪怕是传统乡镇也能生长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参天大树——这,正是枣庄城乡经济破圈的核心密码。
作为国创区培育新动能的生动实践,这些产业集群的崛起不仅重塑了城乡经济格局,更构建起“创新驱动、链式发展”的产业生态。未来,随着国创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枣庄将继续放大产业集聚效应,为城乡经济协同发展探索更具示范意义的新路径。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在繁华都市的霓虹灯与家乡石榴园的翠绿之间,刘威毅然选择了后者,这位从万亩石榴园走出的农村大学生,带着对土地的眷恋与创新的勇气,回到漫山遍野的石榴园中扎根创业,开辟出一条融合产业振兴与民生温度的“兴农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