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可持续发展力量 扎实推进国创区建设 | 矿山变“银行”:枣庄生态修复的“绿色经济学”

2025-08-04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李丰硕

  大众网记者 李丰硕 枣庄报道

  生态兴则文明兴,对于曾因煤而兴的枣庄而言,修复生态“伤疤”、激活绿色动能是国创区建设的必答题。“乡村生态建设提速行动”以“生态银行”“碳汇交易”等创新机制为突破口,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实现“治山、治水、治产”协同推进,为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树立典范。

  塌陷地的能源革命:从“工业疮疤”到“绿电粮仓”

  滕州柴胡店镇的4.2万亩煤矿塌陷区上,华电集团的160万块光伏板构成“蓝色海洋”,年发电量达4.8亿度,可满足4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地下废弃矿井则化身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基地,昼夜循环供电的同时,富余能量直供制氢工厂,每小时产出1.5吨绿氢,可供全市680辆氢能重卡日需。这种“光伏+储能+制氢”的复合模式,不仅让塌陷区成为清洁能源基地,更形成“绿电—绿氢—氢能交通”的产业链闭环。

  在薛城区邹坞镇,“山水林田大会战”项目正在重塑矿区地貌:累计治理废弃矿山127处,修复裸露山体5.6万亩,同步建设的雨水收集系统每年节水280万吨,配套种植的侧柏、刺槐形成生态屏障,使区域内PM2.5浓度明显下降。2023年至今,枣庄修复1.2万亩塌陷地,建成3处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年收入突破80亿元,曾经的“生态痛点”化作市民的“打卡热点”。

  生态银行的资源聚合:激活碎片化生态资产

  鲁南“生态银行”通过整合碎片化生态资源,将修复后的9570亩矿山划分为碳汇、文旅等开发单元。山亭区南河岔村将362亩荒山存入“生态银行”后,成功招引2.19亿元光伏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0万元收入。更具突破性的是“碳汇+金融”模式:在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内,企业以微山湖湿地碳汇为抵押,获得绿色贷款用于制氢设备升级。

  循环经济的“绿色链条”同步延伸:市中区鲁南二手车交易市场构建“检测—整备—出口”全流程体系,年交易二手车18万辆,配套建设的动力电池回收中心年处理退役电池5万吨,锂元素回收率达98%;薛城区“书循环”平台整合全市237所中小学的120万册闲置教材,通过AI分拣系统实现教材循环使用率65%,年减少纸张消耗320吨,相当于保护5.6万棵树木。目前,枣庄已将森林、水资源、新能源等六大类生态资产存入“生态银行”,总价值超30亿元,实现“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

  矿山的多元价值重构:从“黑色经济”到“绿色产业”

  枣庄市山亭区在全省率先探索“生态修复+特色农业”模式,通过土地整治将废弃采石场转化为农业用地。山亭区岩马湖片区通过“矿坑治理+特色种植”,建成4万亩林果基地,带动1.1万名群众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而在湖畔旁的冯卯镇,通过“矿坑回填+土壤改良”技术,将500余亩废弃矿区改造为金银花种植基地,配套建设灌溉系统和物联网监测设备,实现亩产干花200公斤,固碳0.85吨。同时将碳汇部分收益用于种植技术升级,形成“固碳-交易-反哺”闭环。翼云湖畔的“柜族部落”民宿群由废旧集装箱改造而成,采用光伏供电、雨水回收系统,旺季房价从300元涨至680元仍供不应求。周边村民通过农家乐、手工艺品制作,户均年增收1.2万元。

  自2021年开展“山水林田大会战”以来,枣庄统筹推进荒山披绿、湿地复绿、城区绣绿、山体修复等“十大工程”,一体推进护山、治水、兴林、育田,截至目前,已累计实施71个片区27个攻坚战917个重点项目,培树了一批生态治理成效好、生态产业融合强、群众满意度高,并在全国全省有位置、有影响的精品示范片区,构建起“山清水秀、林茂田沃、城靓村美”的大生态格局,绘就了“一城山水满城绿”的锦绣画卷。

  从采煤塌陷区到绿色能源基地,从废弃矿山到生态公园,枣庄用9570亩的修复面积、87.5%的绿色矿山建成率,书写着“点绿成金”的奇迹。

  当“卖石头”的历史翻篇,“卖空气”的未来启幕,这座城市正在证明:生态不仅是发展的底线,更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高线—通过塌陷地的“能源革命”、生态银行的“资产运营”、循环经济的“变废为宝”,以及山水林田大会战的系统治理,绿水青山正化作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着可复制的“枣庄方案”。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