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发布“暖邻里 益起来”党建引领社区基金品牌,助力基层治理新升级

2024-11-1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钟雯

  大众网记者 张钟雯 枣庄报道

  11月15日,市中区召开市中区“暖邻里 益起来”党建引领社区基金品牌新闻发布会,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委社会工作部、龙山路街道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党员教育中心主任温文杰同志发布市中区“暖邻里 益起来”党建引领社区基金品牌有关情况。近年来,市中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社区基金的新模式,通过搭平台、融资源、聚人气,着力破解社区“缺人、缺钱、缺资源”的深层次问题。截至目前,全区已成立党建引领社区基金39处,整合各类资金、物资380余万元,设立为民服务项目78个,其中辛庄社区、杨河社区两处社区基金还入选了全省“金种子”社区慈善基金。

  为进一步发挥社区基金在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市中区推出了“暖邻里 益起来”品牌。该品牌以“党建引领、多元互动、邻里受益”为内涵,旨在建立一套品牌化带动、规范化监管、项目化运作的社区基金可持续发展模式。品牌下设有6种区级主题项目和10类社区定制项目,以满足不同社区和居民的需求。

  在品牌发布活动上,市中区对党建引领社区基金品牌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坚持“党建引领”,搭好社区基金运转骨架。区委组织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市中区党建引领推动社区基金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了社会资金、资源进入社区基金的合规渠道,并规范了组建程序和项目报批流程。同时,加强社区基金后备人才建设,培养社区工作者策划项目、执行项目的专业能力。要引导“多元互动”,保障社区基金长效运行。市中区通过招募幸福家园“追梦者”、引入社会运营“合伙人”、扩大共建共治“朋友圈”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爱心人士参与到社区基金的运行和项目中来。截至目前,已成立社区爱心小分队60余支,开展公益募捐活动240余场次,参与群众和企业达数万人和数千家。同时,探索实施社区食堂、城市健身房等项目,项目收入的10%~20%注入社区基金,保障社区基金项目持续化运作。要突出“邻里受益”,实现家园服务持续提升。市中区以基层党建项目为蓝本,推出区级主题项目,如“暖邻里 益起来”幸福家园邻里节、周六集中志愿服务等。同时,按照“居民点单、社区定制”的原则,定制社区特色项目,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此外,还定期开展社区基金项目路演、星级项目经理评选等活动,推广一批优质服务项目,提升社区基金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下一步,市中区将以“暖邻里 益起来”品牌创建为契机,不断提升社区干部为民服务水平,全力打造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

  随后,与会领导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请问市中区民政局是如何发挥慈善组织、社会组织力量,助推社区基金发展的?

  市中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娜:今年以来,区民政局坚持党建引领,以规范化实施、项目化运作等方式,积极探索社区基金赋能社区治理模式。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激活社区基金发展“源动力”。加强制度建设,在全市率先出台《枣庄市市中区关于加快推进社区慈善基金工作实施方案》《枣庄市市中区社区慈善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对社区基金的设立程序、治理架构、使用范围、资金来源等作出详细规定。完善运作模式,建立居民需求为导向、社区基金为支撑、社会组织为抓手、慈善公益项目为着力点的运作模式,明确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作为社区基金的执行机构,目前已实现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全覆盖。

  二是聚焦多元参与,壮大社区基金运行“资金池”。加大支持力度,发挥区慈善总会作为枢纽慈善组织的引领作用,搭建“线上+线下”多元化筹募平台,对先行试点的22家社区基金给予每家最高5000元的配捐资金。积极链接资源,引入省乡村振兴基金会、市慈善总会,支持设立社区基金17个、微基金4个,争取配套资金16万元。拓宽募捐渠道,推动社区不断挖掘盘活各类资源,在动员辖区内企业、爱心商户等捐钱捐物的基础上,利用“久久公益节”“中华慈善日”等关键节点,开设网络筹款、开展社区慈善市集,常态化筹募社区基金,实现社区自我“造血”和“续血”。

  三是引导社会力量,育强社区基金项目“主力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探索分类登记管理办法,对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对未达到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实施备案管理,全区共成立社区社会组织10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500余家。开展专业服务,引导社区社会组织针对社区居民需求,特别是“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需求,开展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服务活动,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

  下一步,区民政局将持续探索社区基金发展路径,统筹各类社会资源、整合多元社会力量、完善社区基金管理体系,促进社区基金长效化、持久化发展。

  记者: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基金项目的实施者,请问在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中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樊晓波:今年以来,区委社会工作部按照“素质过硬、能力过硬、纪律过硬”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

  一是聚焦选优配强,扩充人才源头“蓄水池”。畅通公开招录和转任等准入渠道,面向社会公开招录200名社区工作者,把政治素质好、年龄结构优、学历层次高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以“总量监管、控超补缺、动态调整”为原则,分类完善社区工作者退出机制,树立能进能出、优进绌退的鲜明导向。储备“90后”“95后”优秀社区工作者,建立社区后备人才库,蓄足基层干部队伍“源头活水”。

  二是聚焦培训赋能,打造素质提升“练兵场”。将社区工作者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开展社区基金培育、社会组织孵化等专业类培训班8次,培训350余人次。区级层面开展社区工作者擂台比武5期,镇街层面开展擂台比武21场次,让190名社区工作者上台讲述成绩、展示自我、交流经验,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业务能力。建立以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为成员的“帮带团”,聚焦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基金项目实施等基层“实战题”一对一帮带,助推社区工作者快速成长。

  三是聚焦关爱激励,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根据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年限、学历和工作岗位,实施动态调整、逐级递增的“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提振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加大在社区工作者中推选“两代表一委员”的力度,大力宣传表扬社区工作者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社区工作者的良好氛围,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下一步,区委社会工作部将以社区基金为切口,切实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让社区基金的作用落到实处,持续提升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水平。

  记者:龙山路街道作为全区首批成立社区基金的镇街,在培育社区基金、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方面做了哪些有益探索,能否简单介绍下比较受群众欢迎的社区基金项目?

  龙山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李丙城:近年来,龙山路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深度融合“组织+基金+项目”模式,创新打造了“南风向暖”“‘辛’益满满”等社区服务品牌,有效提升了社区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

  一是壮大社区基金,激活治理“源动力”。社区基金项目要长久,既要与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相结合,还要让社区基金“活起来”。街道成立社区基金3家,通过项目自筹、群众募集、造血循环、上级配捐等渠道,借助捐款捐物、爱心义卖等形式,将各类资源汇聚至社区,策划开展了“公益集市”“跳蚤市场”“邻里节”等公益活动10余类,统筹链接资金、物资近20万元,实现社区基金从无到有、积少成多。

  二是凝聚多方合力,扩大治理“朋友圈”。发挥社区大党委和社区基金的聚合作用,建立专业技能、矛盾调解等8大类人才库,通过场所支持、技能支持等,先后孵化“阳光雨露”等社区社会组织及社区自组织13个,动员“双报到”单位、爱心商超、党员群众等加盟社区“红色合伙人”,通过“服务换服务、服务换资源、资源换资金”等方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0余件。

  三是优化服务项目,打造治理“共同体”。社区基金作为社区社会资源再动员、再组织和再分配的平台,一头连着居民需求,一头连着社会力量。街道向前一步深化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爱‘辛’365”“雏鹰少年儿童成长营”等为民服务项目19个,融合打造共富工坊、社区食堂、城市书房等服务阵地,惠及居民群众1.7万余人,真正以社区基金“小杠杆”撬动基层治理“大效能”。

  其中,以辛庄社区“爱‘辛’365”为代表的社区基金项目,围绕“老幼妇残”开展“春风”“盛夏”“金秋”“暖冬”特色服务千余场次,并让群众最需要的爱心理发、免费裁剪等志愿服务在社区常驻,真正实现了全年服务不打烊。

  下一步,龙山路街道将依托社区基金,持续推进社区基金项目开展,落地更多贴近居民实际需求的社区服务,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婷婷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