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2025-07-1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崔鑫培

  大众网记者 崔鑫培 枣庄报道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永恒的主题,那么创新就是那一抹最亮丽的“主色调”。

  2022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枣庄市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创区”),创新的活力基因就此强烈跳动。

  作为山东唯一的国创区,枣庄以破解“农业资源价值实现不充分、乡村要素集聚能力不足”两大瓶颈为核心,创新实践“五小变五大”(小景变大景、小田变大田、小众变大众、小户变大户、小村变大村)工作路径,着力打造绿色转型先行区、城乡融合引领区、和美乡村样板区,国创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枣庄国创区的建设并非单兵突进,而是以“三步走”战略为纲,形成“战略规划—资金保障—智力支撑”的闭环。通过实施农业基础能力提升、城乡经济新动能培育、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生态建设提速、科技创新支撑五大行动,枣庄在智慧农业、生态修复、产业融合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份份成绩单纷至沓来,枣庄市获得全国首批“国家绿色出行城市”“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全国二手商品流通试点城市”“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城市”等国家级荣誉或试点示范,被列为全省工业母机 “1131” 突破工程 “三核” 之一,玻璃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储能产业集群入选省未来产业集群,“匠心枣庄”文化创意和器械装备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枣庄石榴产业更以 “中国生态石榴之都” 品牌为引领,形成全链条发展格局。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如今的枣庄正释放创新活力,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热潮涌动。

  机遇与挑战: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身

  滕州市西岗镇光伏产业园,这里采用“林光互补”模式,上层光伏板发电,下层种植耐阴作物,年发电量达1.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6万吨。而它的前身却是曾经的采煤塌陷区。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生金”的立体发展模式,正在枣庄全域推广,让废弃矿坑成为绿色能源基地。

  2009年,当“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标签贴上这座百年煤城时,枣庄便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而随着成为山东唯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城市内生动力与国创区政策形成双引擎,在产业结构重塑中演绎着“6+3”现代产业体系的协同蝶变。

  在“6+3”现代产业体系的强力支撑下,枣庄的产业结构正经历着深层次变革。高端装备产业展现强劲韧性,2023年整体营收突破293亿元,其中数控机床产业集群营收同比增长29.85%,器械装备产业集群增长14.6%,腾达科技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并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威达重工、鑫金山等龙头企业作为省“头雁领航”支柱型雁阵集群核心成员,引领着高端装备产业向精密化、智能化迈进。

  高端化工产业则在绿色转型中抢占先机,总投资125亿元的联泓格润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体化项目正如火如荼,其30万吨/年环氧丙烷装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年可捕集二氧化碳20万吨,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 110亿元;滕州绿灵生物的氰系列产品实现国产替代,脱硝率高达95%,为工业废气治理提供了高效的“枣庄方案”。

  新能源领域更是风光无限,枣庄电网新能源装机已突破 400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的44.49%,山亭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加速推进,华电、山能400兆瓦风电项目即将落地,加上全域推广的“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立体开发模式,正将曾经的塌陷区转化为“绿电粮仓”。

  新材料产业同样亮点纷呈,山东中力新型材料公司在复合材料领域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高端装备制造,为国产大飞机、高速列车等提供关键部件,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新医药产业也在加速集聚,益康药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威智医药、海王星辰等企业进入上市冲刺阶段,依托创新平台,正构建从原研药研发到终端产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新一代信息技术则为传统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枣庄高新区锂电池制造“产业大脑”与滕州机床“产业大脑”列入省级首批试点,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串联起270家锂电企业、55个科研平台,形成“研发—生产—应用”的闭环生态,推动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焕发新活力。

  这种“科研+产业”的协同模式,同样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复制推广——腾达科技的精密齿轮、联泓格润的可降解材料,无不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结晶。

  不同于其他国创区的建设主题,枣庄选择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破局点,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难题,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在峄城石榴大数据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全区5万亩石榴园的温湿度、病虫害数据。通过5G传感器和云计算技术,农户足不出户就能掌握田间动态。“以前靠经验,现在看数据。”石榴种植大户孙晋华说,去年他的大棚通过智能调控,亩产增加20%,优质果率突破90%。

  在台儿庄区,智慧农业产业园将物联网技术融入种植,泥沟镇智慧农业示范区通过 “物联网+无人农机” 实现田间管理智能化,实时监控土壤墒情、空气湿度等数据,并通过手机 App 提供种植决策建议。马兰屯镇 “智汇云田” 项目配备多光谱巡田无人机、虫情监测仪等设备,实现农田数据采集与分析。枣庄实施的农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正在重塑传统农业。

  而枣庄的转型,不仅发生在田间地头,更体现在城乡关系的重构。

  在山亭区徐庄镇“榴枣驿站”,返乡青年们运营的电商直播基地,年销售额突破千万。通过“互联网+”,枣庄的马铃薯粉条、山亭火樱桃等特色农产品,正走向全国市场。

  创新与突破: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枣庄,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科技创新则是其中的“胜负手”。

  作为全国首个同时承担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四区共建”任务的城市,枣庄的生态账本算得精细。

  枣庄国家矿山公园,曾经的废弃矿山已完成震撼“变形”。通过生态修复与山水景观重塑,这里如今草木葱茏,工业遗迹与自然景致巧妙融合,目前,枣庄市累计治理历史遗留矿山9570亩,建成省级绿色矿山7家,绿色矿山建成率达87.5%,位居全省前列。

  通过枣庄首创的“生态银行”模式,将碎片化生态资源收储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矿山修复。通过国创区政策,枣庄完成全国首宗农地入市交易,土地增值收益反哺乡村振兴,使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22%。

  大力支持矿山修复技术研发,在岩质边坡修复中采用松木桩—石笼网组合式植生挡土墙等创新技术,大大缩短了生态恢复周期。显而易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为国创区建设提供了强劲动能,而枣庄也以国创区为支点,构建起了全要素科技创新生态。

  近年来,依托枣庄市人才引进政策,枣庄与山东农业大学共建数字农业实验室,引入30余名博士研发AI种植模型。通过国创区支持,峄城区建成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区,带动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15%。支持区块链溯源系统开发,使农产品溢价能力提升30%。通过枣庄市产学研平台,园区与江南大学合作研发速冻保鲜技术,延长产业链至深加工环节。

  从科技到产业,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和必然途径。对于枣庄国创区建设发展而言,如何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和成果转化效率,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枣庄市以国创区为纽带,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体系。

  聚焦“6+3”现代产业体系,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0.84%,各类孵化平台累计孵化企业2000余家,其中科技型企业850家,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余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800余项,授权专利1300余项。

  枣庄还积极推动省级“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科技示范工程实施,在智慧农业、生态修复、绿色转型等领域推进成果集成转化。积极融入山东科技大市场,发布成果100余项、技术需求70余项,其中24项成果入选省重大科技成果库,3项成果入选“山东好成果”。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成效显著,精工电子与中国科学院青能所联合攻关的“高性能固态锂电池材料、技术及系统应用”项目、北京理工大学鲁南研究院研发的“基于超分子弹性体的减振降噪关键技术与应用”先后荣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联润新材料牵头研发的“直径及捻度大幅度变化的纱线和产品生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威智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戒烟药物伐尼克兰和片剂的关键技术体系建设和产业化应用”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现实与未来:向“新”而行大有可为

  毫无疑问,创新永无止境。

  几千年历史枣庄的“脱胎换骨”,如果说悠久历史是她的文化底蕴,秀美山水是她的先天基因,那么“焕新”可以说是她正在崛起的模样。如今,枣庄科创成果已经在鲁南经济圈转化项目达320项,带动区域经济增速提升1.8个百分点。在第七届“再造魅力故乡”论坛上,枣庄向外界全面展示了其在“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探索出的可复制路径。

  国创区建设已成为枣庄市科创成果转化的“加速器”与“生态舱”,通过政策杠杆、产业协同、生态构建,推动创新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跃升”转变。只是,从“想象力”迈向“生产力”绝非能一蹴而就,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才是做好枣庄国创区建设应有的态度。在枣庄国创区建设下一步的规划中,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依旧被摆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未来,枣庄将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打造鲁南科创成果转化高地。同时,枣庄还将坚持“培育智慧农业、打造数字乡村、践行低碳生活”一体推进,加快打造乡村可持续发展示范场景;聚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需求,构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围绕“6+3”现代产业体系,深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采用“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灵活机制,使科技创新成为国创区发展的核心动力。

  当夕阳余晖洒在台儿庄古运河上,两岸的光伏板泛起蓝色涟漪,采煤沉陷区的新能源项目默默输送着绿色电力。如今的枣庄,正在用科技重塑产业,用生态定义未来。

  起笔点墨,落笔成章。枣庄,这座曾因煤而兴的城市,正以创新为笔,在鲁南大地上书写着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