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开栏语: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回望过去五年,枣庄市在攻坚克难、爬坡过坎中完成了一项项艰巨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为记录这段砥砺奋进的征程,用数据展现城市发展脉动,在市委网信办指导下,大众网枣庄站推出“回望‘十四五’ 数说新枣庄”专栏。本期聚焦山亭区——一场跨越四十载、决胜于“十四五”的逐水之战,正是枣庄市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动缩影。
“八山一水”间的民生之痛:数十年“水困”待破
“我们这里,吃水比吃粮还难。”经历过缺水岁月的张庄村村民裴金良说道。地处鲁南丘陵地带的枣庄市山亭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10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耸立着5400多座山头,山地丘陵区域与村庄的海拔落差约370米,让“吃水难”成为困扰山亭百姓数十年的历史性难题。自建区起,“解决群众饮水安全”便成为历任领导班子的“心头大事”。
“一号工程”破局:“山亭模式”织就供水网
“十四五”以来,山亭区委、区政府将农村供水保障列为“头号民生工程”,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打响供水攻坚战。针对山丘区地形复杂、村落分散的特点,创新提出“多源调度、一网互通、集中供水”的系统方案,探索出“大厂小站、高池细管”的特色模式——“大厂”统筹水源,“小站”灵活调配,“高池”储水调峰,“细管”延伸覆盖。山亭区城乡水务局农水股股长赵锦忠介绍说:“为提高规模化覆盖率、供水保证率,降低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结合山区实际,联合省水科院专家、市区老水利、本地‘土专家’,历时三个月不断实地勘察、讨论方案,最终形成了‘2+6+N’的‘大厂小站、高池细管’供水格局,探索出一条符合山丘区实际的规模化供水‘山亭模式’。”两年时间,全区建成2座大型水厂、6处供水调节站、55个高位水池,铺设2395公里供水管网,如同“地下血脉”穿山越岭,将安全自来水输送至千家万户。
从“水困”到“水润”:民生温度写就幸福答卷
供水工程的竣工,彻底改写了山亭的“水记忆”:全区14.1万户农村群众实现规模化供水,规模化覆盖率由2.49%提高至97%,供水时长提升至24小时,自来水入户率基本实现100%。枣庄上善自来水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赵曰刚告诉记者,10个乡镇划分成64个片区,64名水管员安全零距离服务,另外配置了自助缴费机方便老百姓用水缴费,让老百姓喝上安全优质大管网水。
曾经因缺水闲置的全自动洗衣机重新运转,百姓的眉头舒展为笑容。这不仅是一项基础设施的胜利,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只要把群众需求置顶,再难的问题也能啃下“硬骨头”。
山亭区的实践证明: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水困”到“水润”的蝶变,不仅为当地群众托起了“稳稳的幸福”,更以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亭模式”,为同类山丘地区破解供水难题、提升民生福祉提供了宝贵经验。
“十四五”的圆满收官,是终点,更是起点。山亭区的逐水之战,正激励着更多地方以民生为笔,书写更温暖的发展篇章。(大众网记者 刘潇繁 王楚 田甜 枣庄报道)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我们这里,吃水比吃粮还难。”经历过缺水岁月的张庄村村民裴金良说道。地处鲁南丘陵地带的枣庄市山亭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10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耸立着5400多座山头,山地丘陵区域与村庄的海拔落差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