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开栏语: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过去几年,枣庄市在攻坚克难、爬坡过坎中完成了一个个任务,取得了一项项突破。为见证这段砥砺奋进的征程,记录这份用数据写就的答卷,在市委网信办指导下,大众网枣庄站推出“回望‘十四五’ 数说新枣庄”专栏,邀您在“数里行间”感受城市发展脉动。
大众网记者 李雪 刘磊 枣庄报道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关键作用。回望“十四五”,枣庄市聚全市之力,在常住人口增长、留枣就业、人才引育等领域实现了显著突破。
大众网记者通过数据盘点,勾勒出过去5年间枣庄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跃升,实现“榴枣归乡 聚才兴枣”的破局轨迹。
常住人口从“流失承压”到“结构优化”
翻阅2020-2024年的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榴枣归乡”工程新闻发布会数据,截至2024年底,枣庄常住人口380.5万人。人口年流失量从2021年的3.39万人锐减至2024年的4800人,全市常住人口实现降幅收窄,总体稳定。
城镇化率从2021年的60.04%提升至2024年的62.8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15个百分点,人口结构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数字的变化,得益于枣庄精准发力,在“聚人口”上夯实根基的有效举措。
“十四五”期间,枣庄坚持系统思维,把生育、托育、教育一体谋划、协同推进,有效降低了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通过城市环境与公共服务的持续改善以及“学在枣庄”教育品牌的强化,枣庄对周边区域人口的吸引力日益凸显。截至2024年底,外地人员在枣庄市就业总数达14.1万人,其中来自周边县(市、区)的近3万人。
此外,构建环枣庄便捷高效就业服务圈,深化医保互认、交通同城化等改革,也成为更多人对枣庄一见倾心、来枣兴业无法回避的新理由。
留枣就业从“单向外流”到“双向回流”
“留不住人”一度成为枣庄发展之痛。据大众日报报道,2018年—2023年,驻枣院校毕业生留枣率仅21.5%,非枣庄籍毕业生留枣率低至7.8%,企业技能人才也同样大量外流。
时间拉回到2023年12月19日,全市“榴枣归乡”工程动员大会召开。会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人口是最大红利。“驻枣院校留枣率”作为核心指标之一,成为推动人口质量提升的关键切入口。
图片拍摄:董宏涛
以枣庄学院为例,68个本科专业中,有59个精准对接了“6+3”现代产业体系主导产业,学生培养方向与城市发展进行“深度绑定”。2025年毕业季期间,学校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性岗位,带编带岗来校进行招聘;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性岗位,为毕业生提供岗位需求6000余个,满足不同专业学子的选岗需求,给足毕业学生留在枣庄的多样选择。
2024年驻枣高校和中职(技工)学校毕业生“留枣率”分别达到33.65%、68%,稳固的人才队伍构建成效显著。
不止于“留人”,更多“促回流”措施已经落地。据统计,目前枣庄共有44.65万在外务工人员,其中省外23.81万人。6月26日,“枣工快递”智慧用工服务平台2.0版本上线,新平台运行一个月以来,新注册市场主体6395户,投放岗位1.2万个,3.7万人进行了注册,精准回应在外打工人“家门口就业”的诉求。
人才引擎从“数量增长”到“质量跃升”
一组数据展示了“十四五”期间,枣庄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结构性变革:2021年技能人才总量为38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5万人,占13%;2024年这两项数据分别达到了44.88万人、超10万人,后者占比接近25%。
数据显示出枣庄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正从“金字塔”向“橄榄型”转变,拥有中高级职称的技能人才越来越多,“腰部”及以上支撑力量在崛起,为枣庄现代化产业发展提供引擎动力。
枣庄人才培育有自己的方法论:“枣庄英才”集聚工程已持续开展11年,构筑起国内外顶尖学者、专家近悦远来的“强磁场”;自2022年以来,枣庄连续三年开创性举办“乡土特色品牌技能人才大赛”,挖掘地方特色产业的新生力量;自2024年起,每年6月11日被设立为“鲁班工匠日”,以城市之名致敬工匠、打造“工匠之城”……如今,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在产业一线竞相涌现,为再造一个“新枣庄”提供动能。
回看“十四五”,枣庄“以城市所能回应人才所需”的诚意和成果,通过数据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当下的枣庄,正继续锚定“聚人口、增人力、引人才、提人气”目标而坚定前行,更多人也正在奔赴在“乐业”“安居”的路上。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