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举办“技能领军人才”记者见面会,5位行业翘楚共话匠心成长路

2025-09-1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田甜

  大众网记者 田甜 枣庄报道

  9月11日,枣庄市“技能领军人才”记者见面会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枣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累计培育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技能领军人才52人,枣庄英才产业技能人才、市首席技师等市级技能领军人才308人。

  本次发布会共邀请了5名“技能领军人才”优秀代表与大家见面交流。发布会上,山东泉兴能源集团枣庄市沃丰水泥有限公司李修启、枣庄技师学院王其平、滕州建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吴敏、中建材光子科技有限公司洪升、山东化工技师学院孔磊磊分别进行了自我介绍。

  记者了解到,李修启取得国家专利34项,获得国家成果13项,进行技术攻关200余项,创造效益3000余万元。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省政府特殊津贴”“泰山产业技能领军人才”“齐鲁首席技师”“齐鲁大工匠”等称号。王其平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吴敏先后荣获“山东省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劳动模范”“齐鲁工匠”“齐鲁首席技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建筑行业技术能手”“齐鲁巾帼工匠”“山东省巾帼建功标兵”“山东省新时代岗位建功劳动竞赛标兵”“鲁班工匠”“枣庄市首席技师”“枣庄市最美职工”“滕州市十大工匠”等荣誉称号。洪升获11项专利及3项科技奖励,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泰山产业技能领军人才、齐鲁工匠、鲁班工匠、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枣庄市首席技师等荣誉。孔磊磊先后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新闻伴读

  发布会现场问答实录

  记者:请问李修启先生,您刚才提到我市技能人才选树培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其中技能人才的作用是如何发挥的呢?

  李修启:近年来,泉兴集团紧紧聚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注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出台了“泉兴工匠”选拔培育等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发挥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泉兴集团高质量发展,我本人便是制度的受益者。2000年,19岁的我进入建材水泥行业,见证企业从水泥立窑到绿色新型干法生产线的技术升级,成长为泰山产业技能领军人才。

  扎根一线20余年,我和团队完成200余项技术攻关,获34项国家专利,创3000余万元经济效益。构建“理论实训+项目实战+创新孵化”体系,培育100余名技术骨干,其中20人获技师以上资格、3人成省市首席技师。

  在此非常感谢各级人社部门长期以来对产业工人的关怀,下一步我将积极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在工作生产中更加精益求精,以实际行动诠释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新内涵,激发职工创新创造,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枣庄“强工兴产 转型突围”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记者:请问王其平先生,作为一名技工院校的教师,您是如何进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助力枣庄市“强工兴产 转型突围”?

  王其平:作为技工院校教师,我始终坚持以锤炼学生操作技能、更好地服务枣庄区域经济和高端制造产业为目标。

  首先,在实习教学中,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劳动素养、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爱岗敬业、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工作标准、加工方法运用、独立制定工艺、优化工艺方案和分析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创新性问题。

  其次,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叫学生服气,就应该掌握过硬的操作技能。为此利用课余时间在车间,从钳工基本操作开始,一遍遍地练习,一次次地测量,一步步地琢磨,优化每一个工艺,直到达到技术要求。就是靠着这种坚持使自己的操作技能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在山东省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决赛中取得第一名,山东省2007劳动之星评选中,我取得钳工组第一名的成绩。

  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技能大赛是学生展示和检验自身技能的平台,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树立学生“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信心。我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训练,参加省市各级技能大赛,在全国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中取得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在山东省大学生智能制造大赛三维建模赛项中取得一等奖4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数字化设计赛项中取得团体三等奖1次。

  作为团队负责人,我注重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做法,加强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我们学院先后筹集资金1500万元计划建设30个工学一体化学习工作站,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创造了条件。我们团队先后培养了1000多名高端制造技能人才,目前,在各个制造企业技术岗位的已超过100人,毕业生留枣率达47%,为枣庄市“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记者:大家都知道,电焊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请问吴敏女士,在您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是怎样保持对电焊工作的热情并不断追求卓越的?

  吴敏:回首近三十年的焊工生涯,要说始终保持热情、不断追求卓越,我靠的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将以下几点融入进工作的每一天:

  将“火花”视为“艺术”。电焊不仅是体力活,更是一门精细的手艺。当我专注于让每一条焊缝都均匀平整、光滑如鱼鳞时,这项工作就从枯燥的重复变成了创造性的艺术。这种将简单做到极致的追求,本身就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乐趣。

  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电焊工作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厚度、不同的位置,甚至不同的天气,都会带来全新的挑战。比如,在仰焊位置焊接一个巨大容器时,火花会掉到身上,操作非常别扭,如何保证在艰难姿势下焊透且成型美观?又比如,焊接特殊合金材料时,如何精确控制热输入以防止产生裂纹?每一次成功攻克一个技术难关,带来的巨大喜悦都会冲淡所有的辛苦。这种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技术瓶颈带来的成就感,是驱动我不断向前的最强动力。

  “责任”二字重于泰山。干得越久,就越懂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我焊过船舶的龙骨、压力容器的管道,还有厂房的钢结构,这背后关系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我深知我的工作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我焊的每一道焊缝,都签着我的工号,这是我的签名,更是我的责任。这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必须时刻保持敬畏之心,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

  持续学习,从“焊工”走向“工匠”。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焊条电弧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激光焊……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如果满足于现状,很快就会被淘汰。我始终保持学习的习惯,钻研新的焊接技术,研究金属材料和焊接冶金原理。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不仅知道怎么焊,更明白了为什么这么焊。这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蜕变,让我能从更高的维度去理解和解决焊接难题,真正感受到了知识带来的乐趣和力量。

  传承技艺,让热情延续。现在,我的目标更多是“传承与创新”。带徒弟、传授技艺成了我新的热情来源。把近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和感悟毫无保留地传下去,避免他们走弯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和学相辅相成,年轻人提出的新想法有时也会给我启发,让我能研究更高效的工艺,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看到年轻人成长起来,那种喜悦和自己完成一个重大项目是一样的。

  总的来说:热情并非凭空而来,它源于将简单工作升华为艺术创造的内心追求,源于不断挑战自我、攀登技术高峰的成就感,更源于深刻认识到自身工作价值的职业荣誉感。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时,所有的辛苦都会化为自豪。这份自豪感,就是支撑我三十年如一日,不断追求卓越的最强动力。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中国在微光夜视技术领域进步迅速。请问洪升先生,作为一线的科研人员,您有着怎样的感悟?

  洪升:首先回答一下我国当前技术水平的定位与进展问题。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微光夜视技术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在某些特定领域“领跑”的重大跨越。目前,我们在第三代乃至超三代像增强器的研制、高性能光电阴极材料以及低噪高增益微通道板等核心元器件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整体技术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我从业30多年来一直深耕微光夜视领域特种光学玻璃熔制成型工作,主导单坩埚全电熔连续漏料成型装置、创新全电熔池窑机械拉管炉技术等重大装备研发。为解决关键材料“卡脖子”难题做出突出贡献,保障了产品在微光夜视等领域的自主可控。

  记者:请问孔磊磊老师,作为技师学院教师,请谈一下您是如何理解技工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孔磊磊:技工教育作为支撑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核心基石,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山东化工技师学院创建于1974年,是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直属管理的技师学院,占地1000亩,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开设化工工艺、化工机械维修、化工分析与检验、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骨干专业20余个。学院现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山东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学生李华健获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优胜奖;另有两名学生分获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金牌、银牌。本月中下旬,我院三名选手将代表山东省参加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

  近年来,学院紧密围绕化工产业发展,积极融入并服务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与山能集团、联泓新科等160余家企业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实习实训、订单培养、师资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多维度开展合作共建,推进产业需求与技能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每年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2000余人。

  学院建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高端化工产业公共实训基地,每年开展各类社会培训10000余人次,连续15年承办山东省化工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并先后承办了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为化工行业职工技能练兵和人才交流搭建平台。

  牵头成立的山东省化工行业技工教育集团获评省级重点建设技工教育集团,学院被人社部授予第三批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建设院校。按照国家关于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工作要求,建成了山东省化工安全生产实训基地和应急救援竞赛基地,主动服务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持续推动学院高质量特色发展,努力将技工院校打造成技能人才的蓄水池、加油站,为山东省和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