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天气动态,枣庄市2025年防汛抗旱工作持续强化防范应对

2025-09-2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田甜

  大众网记者 田甜 枣庄报道

  9月28日,枣庄市2025年防汛抗旱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受气候变化影响,今年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主汛期降雨偏少,降雨过程主要集中于9月份,虽然汛末降雨较多,但总体雨势较为平缓,未形成明显汛情压力。

  枣庄市城乡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立军,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市应急救援保障中心主任宋伯仲,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旭光,市城乡水务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王广琴 ,城市管理发展服务中心党总支专职副书记李永来,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种业管理科科长、四级调研员石佰勇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王立军主要从防汛抗旱总体形势、开展情况 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防汛抗旱总体形势

  降雨情况。今年汛期本市降雨前少后多,6月1日至9月5日,全市平均降雨量377.6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29.1%;9月5日至今,全市平均降雨量237.6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2.9倍,较去年同期偏多1.7倍。虽然汛末降雨较多,但总体雨势较为平缓,未形成明显汛情压力。

  水情工情。截至9月27日,全市6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2.36亿立方米,较年初少蓄0.68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少蓄31.7%。河道水势总体平稳,入汛以来,峄城大沙河、陶沟河等4条主要河道曾于8月中下旬出现断流,9月上旬随着降雨逐步恢复径流,截至目前,所有河道水位均低于警戒水位,未发生超警洪水;韩庄运河、台儿庄节制闸等重要枢纽运行正常。

  旱情情况。6月上旬至8月上旬,受罕见持续高温、少雨影响,全市土壤失墒加快。7月底曾出现1处重度干旱(薛城区)、4处中度干旱(台儿庄区3处、市中区1处)。8月下旬后,随着分散降雨及人工灌溉介入,全市土壤相对湿度均保持在15%以上,墒情已恢复至正常水平。

  险情灾情。入汛以来,市防指重点对17处城市易涝积水点、28处城市下穿式立交桥、203个山洪灾害防御重点村、8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关键部位予以关注,截至目前,除个别城区道路出现短暂积水、少量农田出现沥涝以外,全市未发生山洪和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防汛抗旱工作开展情况

  优化调度指挥体系。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动态调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更新并公示116座水库“三个责任人”及市级重点工程包保责任人。充实市防办工作力量,落实市级行政编制1名、事业编制5名,推动各区(市)防办同步配齐专职人员,构建“市、县、镇三级联动、行业部门协同发力”的责任网络。全面复盘2024年防汛工作经验,修订《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湖东滞洪区运用预案》等7项市级预案,修编各层级防汛预案(方案)298个,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预案体系。于汛前建成市防汛抗旱智能指挥决策中心并投入试运行,目前已可实现防汛抗旱精准化预报、智能化决策、协同化调度,大幅度提升全市防汛指挥的及时性和精准度。

  扎实做好迎汛备汛。成立7个市级检查组,于汛前包区(市)分片开展防汛防台风拉网式排查,共排查安全风险点1065处,发现问题隐患127项,并于汛前全部整改到位。强化重点领域防控,严格监管大中型水库汛限水位,全面落实小型水库“三个责任人”和“三个重点环节”;结合河湖库“清四乱”行动,重点整治河道高秆植物、垃圾淤积等妨碍行洪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对17处城市易涝点进行“一点一策”治理,有效解决“逢雨必涝”问题;对44个易涝失联村、8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建立台账,全部落实人员转移“五个关键环节”,确保叫应并转移到位。着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汛前开展培训25班次,组织蓄滞洪区运用实战演练,累计参训参演人数1100余人次。

  统筹抗旱水源调配。针对入汛初期出现的旱情,市防指科学统筹市域内外水源调配,通过胜利渠、潘庄灌区调引微山湖水3000万立方米,调度岩马、庄里等大中型水库放水3000万立方米,保障80余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需求,有效缓解滕州、薛城、峄城、台儿庄等地旱情。同时,于7月29日16时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成立抗旱工作专班,统筹多部门工作力量,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助力旱情缓解。

  凝聚防汛抗旱合力。建立强降雨“气象—水文—应急—水务”四部门会商和市县镇三级联动机制,聚焦防台风、防内涝、防山洪等关键任务,实行部门联合会商、精准监测预警,共组织会商35次、发布预报、预警、监测信息280余条。防汛关键时段,市防办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共发布防汛四级蓝色预警1次、山洪灾害预警5次,启动防汛四级响应2次,指导各级防办扎实落实强降雨防范应对措施。市防指成员单位积极开展强降雨防范工作,市城乡水务局加快推进市防汛抗旱智能指挥决策中心建设,系统做好水库、闸坝等水利工程防洪蓄水综合调度;市应急局定期对易失联村庄进行“三断”情况现场复核;城管部门累计出动城市抢险队员1882人(次)、排水泵80余台次,及时开展城区积水区域巡查和应急排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累计派出80多人次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60余人次开展抗旱和排涝巡回指导。其他防汛相关部门主动担当作为,市委宣传部统筹市县新闻媒体发布天气预报重要提醒56条次;市发改、工信、文旅等部门及时下发强降雨提醒共计200余次;全市公安机关日均投入警力1200余人次、警车200余辆,加强社会面和避险安置点巡查;市交通运输局累计投入巡查人员880余人次、巡查重点路段1900多公里,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移动、联通、电信、铁塔、供电等部门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确保通信畅通、供电平稳。

  受气候变化影响,今年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主汛期降雨偏少,降雨过程主要集中于9月份。据气象部门预测,“十一”国庆期间仍将有较强降雨过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将继续关注天气变化和降雨情况,持续做好防范应对。同时也请广大市民朋友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国庆出行计划。

  新闻伴读

  发布会现场问答实录

  防汛抗旱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为确保安全度汛,市应急管理局在提升全市防汛救灾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宋伯仲:今年以来,市应急局持续锚定“不决堤、不溃坝、不亡人、少损失”防汛工作总目标,在市防指坚强领导下,坚定扛牢“救”的职责,统筹协调、担当作为,聚力提升防汛救灾应急管理能力。一是提升防汛应急指挥能力。聚力理顺机制,推动设立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议事协调机构,持续深化“平战结合”运行机制,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协同响应机制;联合会商,定期开展灾害风险形势研判,累计印发《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7期、发布《灾害风险提示》29期;深化应急叫应,优化完善“智能AI防汛抢险救援应急叫应平台”功能,更新叫应对象5400余名,落实“叫应”闭环管理,累计实施应急叫应15次、覆盖相关责任人2.37万人次,为人员及时避险、科学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展业务培训,组织举办全市防汛抢险应急处置业务培训班,培训各类责任人1161名,提升指挥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夯实防灾减灾基层基础。聚焦处于水库河道影响区、蓄滞洪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重点村居,持续巩固枣庄“八个一”基层防汛治理模式,累计达标完成90个重点村防汛标准化建设工作,高质量承办应急部主办的“淮河(沂沭泗)流域防汛抢险救援交流座谈会”并在会上交流发言。同时,研究制定《枣庄市“镇自为战”“村自为战”基层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和推进方案,明确镇、村两级各8项灾害防御任务及要求,并于主汛期前完成首批验收,有力提升基层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应对能力。三是提高抢险救援实战水平。圆满承办“畅通齐鲁2025”山东省应急通信综合保障演练,参演人员200余人、应急车辆近40台、应急装备90余套、各类航空器20余架,提升“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组网能力;6月中旬组织开展全市防汛抢险队伍“四不”拉动演练,紧急拉动市、县两级应急力量8支队伍280余人,携重装实施7个科目实战实训,提升应急响应和联动能力。7月下旬承办“2025年山东省内河水上应急救援演练”,投入船艇25艘、拉动航空、消防等队伍12支500余人,有力提升水域联合救援能力。四是强化防汛救灾应急保障。深刻汲取其他地方暴雨灾害教训,突出以人为本,部署对全市203个山洪易灾村、41处滑坡及崩塌地质灾害部位的临时(集中)避险点进行全面排查,进一步保障易灾区群众避险安全。及时更新防汛抢险救援关键数据信息,规范完善防汛应急五本工作台账,为抢险救援提供基础支撑;落实防汛应急救援队伍99支、5634人,设立区级“社会力量抢险救援服务中心”,挂牌32家实力较强社会企业和民间组织,共同参与防汛救灾工作,构建起“综合+专业+社会”的防汛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立全市应急物资管理系统,落实防汛抢险救灾物资物料505类近690万件(套),明确52个防汛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管理人、131部物资运输保障车辆,随时投入防汛抗旱一线。建成370兆赫固定站11个、移动站8个、终端303部,全市部署卫星电话267部,覆盖所有镇街及44个易失联村,常态化开展调试,确保关键时刻通信畅通。

  今年夏季,我市降水偏少,高温天气时间特别多,同时,局部地区强对流天气偶有发生。今年夏季气候异常的原因是什么?请问气象局在抗旱和防汛这两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李旭光:今年夏季,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我市受其影响的时间长,气温显著偏高。全市平均气温28.8℃,较常年(26.4℃)偏高2.4℃,较去年(28.4℃)偏高0.4℃,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第一位。全市高温日数在29天(薛城区)~45天(市中区)之间,平均36.4天,比常年(10.4天)多26天,比去年(27.4天)多9天。有97站次出现40℃及以上的高温,台儿庄泥沟气象站7月5日最高气温达到42.7℃,为今年夏季全市最高气温。

  高温少雨天气对夏粮作物影响较大,突发强对流天气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影响。枣庄市气象部门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是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全市气象部门提前部署,周密安排,加强联防会商研判,不断完善“一周报趋势、三天报过程、一天发预警、临近做跟踪”的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为市委市政府关键节点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汛期期间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预警信息、重要天气预报、农业气象专报等共450期,联合应急管理、自然资源部门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3期,发送决策服务短信40万余条次。二是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业务培训,完善重大气象服务流程,提升人员应急水平和保障能力。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规范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响应机制工作的意见》,修订完善气象预警“叫应”实施细则,积极与各部门沟通,及时更新决策服务号码库。汛期期间发布高温红色预警26次,暴雨红色预警1次;开展高级别“叫应”服务1次,气象预警全网发布1次;枣庄气象微博、微信、抖音共发布信息1900条,阅读量420万次,互动4万次。推动健全气象灾害信息发布机制,与市委网信办、市防减救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新媒体公众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工作的通知》,处置涉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舆论信息各1次。三是加强天气监测,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目前,全市共有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临时作业点9处,地面烟炉11处,作业装备17套,作业人员52人。为应对旱情,全市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变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汛期期间全市共开展6轮14次地面增雨作业,对缓解旱情起到积极作用。下一步,枣庄市气象局将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增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和装备,同时升级改造现有作业点和装备,为枣庄工农业生产做好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鉴于2024年汛期期间,强降雨致使城区多处出现积水问题。那么今年为防范城市内涝,市城市管理局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李永来:今年以来,市城市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防指工作安排,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工作理念,落实落细城市防汛各项措施,保障城市安全度汛。是高位推动城市防汛工作。充实调整城市防汛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县级干部帮包区(市)责任制,加强对城市防汛工作的督导调度;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城市防汛准备工作的通知》,召开全市城市防汛工作会议,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庆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对全市城市防汛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二是科学修订《城市防汛应急预案》。针对近年来枣庄城市防汛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修订完善《枣庄市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实战应急演练,锻炼应急队伍,磨合应急机制,切实提升了指挥决策、社会动员、应急处置的能力,强化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预防与应对举措。三是加强防汛物资人员队伍保障。秉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的原则,全市储备2491万元的城市防汛物资装备,其中排水能力达1000m?/h以上的移动泵(车)13台;组建了24支共计1683人的城市排水除涝应急队伍,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建立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确保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达到各级城市防汛责任人。四是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持续对城区易涝低洼地段、下穿式桥涵、地下车库、危旧房屋等城市防汛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进行隐患排查与治理,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逐一登记,建立动态台账,边查边改、立查立改。累计派出检查组151个,对1991处重点部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301处已全部整改到位。五是积极维护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全面推进城市雨水管渠清淤以及泵站的检修保养工作,对城市内的河道与暗渠实施清理疏通作业,累计清理疏通长度达261公里,清掏雨水口共计24728个,为13508个雨水检查井安装防坠装置,并对29座城市雨水泵站开展周期性维护保养,以确保设备随时处于热备状态。六是大力推进城区易涝积水点整治。将滕州市振兴北路与北辛路交叉口、薛城区祁连山路龙潭公园西侧、世纪大道与民生路交口等2024年度排查出的17处城区易涝积水点整治改造纳入市政府2025年度惠民实事,并因地制宜制定“一点一策”治理措施,建立工作台账,累计完成投资1369万元。今年汛期期间,已完成治理的17处城区易涝积水点均未出现明显内涝积水情况。

  今年汛期,我市先后出现了高温干旱和持续降雨天气,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农业农村部门是如何组织应对的,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石佰勇:今年汛期,天气较为异常,7月份高温少雨,9月份持续降雨,都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强化工作措施,组织农技人员与广大基层种植户一道,开展抗旱和防汛工作。

  一方面,积极推动开展农业生产抗旱工作。7月份我市高温少雨,农作物不同程度缺墒、受旱,山岭薄地等一些缺少灌溉水源的地块,庄稼受旱严重。市、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同志亲自带队,组织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协调镇街查水源、查墒情、查地块、查作物,及时摸清受旱面积、水浇条件等底数,对不同类型的受旱地块,有针对性地制定抗旱措施并推动落实。农业农村、城乡水务部门密切配合,发挥高标准农田作用,充分利用大中小型水库水源,用好提水泵站、机井等各类小型水利工程,通过蓄、引、调、节水等措施就近提供水源保障,支持基层开展抗旱,累计灌溉秋粮作物200余万亩次,有效缓解了农作物旱情。

  另一方面,扎实开展防汛工作。9月份我市连续降雨,截至目前,单月平均降雨量约比历年同期偏多3倍。降雨导致光照时间减少,延缓了玉米成熟;田间湿度增大,玉米收获机无法进地;再加上大风,导致部分地块玉米出现了不同程度倒伏,都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工作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市政府于9月18日,专门召开全市“三秋”生产会议,对抓好秋收秋种和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农业农村部门密切关注降雨情况、督促抓好农田排涝,制定印发“三秋”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和农机作业应急预案,检修保养玉米收获机0.5万台、播种机1.06万台、拖拉机1.3万台,还准备了292台履带式收获机、139台烘干机,可根据需要随时启动作业。发动全市12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55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做好应急抢收准备。

  接下来,农业农村部门将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密切关注降雨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工作方案,组织全系统农技人员,持续开展农技下乡大行动,与广大基层种植户一道,组织好秋收秋种工作,努力把持续降雨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今年的防汛抗旱形势与往年相比有很大不同,市城乡水务局面对新变化做了哪些针对性工作?

  王广琴:今年汛情与往年相比,确实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下面,我从“新态势、新举措、新赋能、新突破”四个维度,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一是面临新态势:气候异常,风险持续加剧。2025年汛期气候呈现出“面弱点强、时空不均”的新特征。全市平均降雨量达724.8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0.7%,在今年历次强降雨过程中,平均降雨量最多的一次是9月11日8时至13日8时,全市平均降雨量86.2毫米,峄城区、台儿庄区均超100毫米,最大点峄城区左庄站甚至达到了159.0毫米。但8月份之前,降水仅有291.0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40.8%,9月份降雨量达到了249.9毫米,单月比历年同期偏多2.9倍;入汛以来,滕州市降雨较历年同期偏少10.0%,峄城区、台儿庄区较历年同期偏多21.3%、26.4%。这些新变化都给防汛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二是采取新举措:及时应变,破解防控难题。统筹兼顾抓好防汛抗旱,8月份之前,多次调度南四湖水、大中型水库水共6000多万方,及时灌溉80多万亩农田,同时扎实做好防汛预案修编、人员调整、隐患排查、培训演练等工作,8月中旬迅速转入防汛备战状态。硬件软件建设同步推进,新建薛城区防洪路网、台儿庄区运北支流防洪排涝等工程,实施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对薛城大沙河下游段、峄城大沙河部分河段进行提升治理;创新推行“河湖长+检察长+警长”协同机制,清理河道阻水片林等碍洪突出问题6处,打击非法采砂7起,保障行洪空间畅通。三是实现新赋能:智能升级,功能提质增效。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打造了市级防汛抗旱智能指挥决策平台,实现了“一图展全景、一屏观全局、一网管全域、一筒调全员”,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升级,可运用防汛态势、视频监控等模块实时查看城区易涝点、涵洞以及44条重点河流、6座大中型水库、110座小型水库水位的实时数据。“四预”功能更趋完善,创建了重要流域防洪“四预”模型,能够识别早期风险、智能研判与自动生成处置建议。调度指挥更加高效,可通过综合视讯、雪亮工程、单兵设备、云端视讯、卫星电话、370MHz终端等多种方式,实现全域全员全时段视频会议及通话,有关经验做法被省防指领导批示并全省推广。四是取得新突破:能力提升,成效再创新高。通过及时调水等措施,保证了前期干旱居民饮水正常、工农业供水平稳,未发生旱灾;通过科学防控,在历次短时强降雨时,全市无涝灾发生。蓄水保供成效显著,在今年以来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基本持平的情况下,6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达2.36亿立方米,较历年同期增加12.8%。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