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全域打响秋粮抢收保卫战——干群同心护丰收 硬核举措保归仓

2025-10-14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田甜

  大众网记者 田甜 枣庄报道

  金秋十月,本是秋粮归仓的喜悦时节,持续阴雨却给枣庄秋粮收获带来一道“难题”——土壤过湿阻碍农机通行、粮食霉变风险陡增。面对挑战,枣庄各区市闻“汛”而动,以“抢”为令、以“保”为要,从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到农机烘干设备满负荷运转,再到党员带头冲锋到群众协同作战,全域掀起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秋粮抢收保卫战,用实干与担当守护秋粮归仓。

  抢收一线——干群同心织密“丰收网”

山亭夜间抢收(图:山亭快报)

峄城党员干部化身“抢收生力军”(图:榴乡峄城)

  夜幕下的山亭区桑村镇瓜园村,农机手江兆振驾驶履带式收割机穿梭田间,“今天收14亩,明天还有40亩,能多收一块是一块”;峄城区7个镇街的田野上,60余支帮收队伍、2000余名机关干部与志愿者下地掰玉米、搬运粮食,从晨光熹微忙至日头西斜;台儿庄区马兰屯镇万亩田里,十余台收割机开足马力,20辆运粮车紧随其后,收割、转运、烘干环环相扣……这是枣庄秋粮抢收的生动缩影。

山亭履带式收割机(图:山亭快报)

台儿庄雨中抢收(图:台儿庄发布)

  为破解“机械下田难”,各区市精准施策。山亭区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新增履带式收割机4台、日均收割800余亩,党员干部化身“先锋队”,为种粮大户、困难群众提供“一对一”帮扶;峄城区统筹“人工+机械”,对倒伏地块人工抢收、畅通地块机械作业,2000余名下沉人员严守纪律,自担交通就餐费用不添基层负担;台儿庄区涧头集镇通过“内调26台本地农机+外联152名跨区机手”,建微信群精准调度,让农机“跑”出最大效率。截至目前,峄城玉米已收35.21万亩、台儿庄玉米收获超93%,山亭、薛城等地抢收进度稳步推进,“应收尽收”的目标在实干中落地。

  保粮后端——科技赋能破解“晾晒愁”

市中区粮食烘干处理(图:幸福微市中)

  “收得回”更要“存得住”,烘干晾晒是秋粮保收的关键一环。在市中区齐村镇,枣庄禾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烘干塔正满负荷运转,新一代技术实现“零成本烘干”——玉米芯通过生物质气化炉燃烧供能,烘干效率提升20%、破损率降低80%,农户送来的湿玉米6小时就能达标入仓;滕州市级索镇对接10处烘干塔开辟“绿色通道”,技术人员24小时驻守保障,单日400吨的烘干能力让村民孔令波悬着的心落地:“之前怕玉米发霉,现在拉来半天就烘干,太省心了”;山亭区新增烘干能力100吨,全区日均烘干达600余吨;台儿庄安启粮食种植农场24小时连轴转,一天烘干100吨湿粮,烘干后立即运往饲料厂,形成“抢收—烘干—转运”闭环。

  各地“土办法”与“新举措”结合

薛城抢收(图:薛城融媒)

  峄城动员各村利用文化广场、闲置厂房搭建临时晾晒场;山亭区农业农村局联合气象部门建立“预警+调度”机制,通过微信、大喇叭及时推送天气与作业建议;薛城、滕州等地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农户科学晾晒、防灾减损。从现代化烘干设备到接地气的临时晾晒点,枣庄用“科技+服务”为秋粮安全筑起“防护墙”。

  这场秋粮保卫战,收获的不仅是金灿灿的玉米,更是干群同心的凝聚力。从五区一市的统筹调度,到党员干部的冲锋在前,再到农户与企业的协同发力,枣庄以“抢”的劲头、“实”的举措、“暖”的服务,攻克了阴雨天气带来的难题,让秋粮颗粒归仓,更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在田间地头扎根。这一幕幕抢收保收的场景,正是枣庄推进乡村振兴、守护粮食安全的生动实践,也为这个金秋写下最温暖的丰收注脚。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