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连续十余天的阴雨天气,给薛城区秋粮收储和秋种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种粮大户褚刚家庭种植的1700余亩玉米,在区农业农村局指导下,从积水抢排到秋粮归仓,从烘干晾晒到秋种播种,全程科学施策、精准发力,将灾害损失控制在2%以内,为全区农户树立了阴雨天气下农业生产的标杆。
积水抢排:机械联动筑牢“保粮防线”
“地里积水最深达30厘米,玉米秆都快泡烂了!”面对困境,褚刚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方案。在区农业农村局指导下,他调集2台大型抽水泵、6台小型移动泵站,沿地块四周开挖3条深50厘米的主排水沟和12条支沟,形成“主次联通、快排快泄”的排水网络。全家5口人与雇佣的10名农户分班值守,24小时不间断排水,仅用36小时便排净1700余亩地块积水,有效避免了玉米根系腐烂和果穗霉变。
秋粮抢收:科技赋能加快“颗粒归仓”
针对土壤湿软、轮式农机难下地的问题,褚刚在区农业农村局帮助下紧急调配4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实现“收割—摘穗—脱粒”一体化作业。同时对接无人机服务队,投入3架载重20公斤的吊装无人机,精准转运田边玉米袋,每小时可完成6亩地的转运任务,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从10月8日启动抢收截至10月13日,仅用5天便完成800亩玉米收割,剩余的预计3至5天就能全部完成收割。
烘干晾晒:多维发力破解“霉变难题”
新收玉米水分含量高达28%,褚刚立刻启用自家1台烘干塔,同时联系区里2处烘干点,实现24小时满负荷运转。通过“玉米棒预烘+籽粒精烘”组合模式,7小时即可将玉米水分降至14%的安全标准,目前已对收获玉米全部完成烘干作业。对暂未烘干的玉米,采用“栈架离地码垛+塑料布斜盖通风”方式存储,底部铺垫防潮薄膜,霉变率控制在1.5%以下。
收购收储:产销对接实现“粮安价稳”
烘干完成后,褚刚第一时间联系区粮食收储公司和2家饲料企业,采取“分批检测、即时收购”模式,已收获480吨玉米全部实现订单收购,其中480吨按每公斤1.4元的保底价存入粮食储备库;未收获玉米也以每公斤1.5元价格供应给饲料企业,并签订采购协议,亩均收益较去年持平。同时,他主动为周边12户小农户提供代烘代收服务,帮助存储玉米500吨。
秋种衔接:抢抓农时打好“下季基础”
在玉米抢收的同时,褚刚同步开展秋种准备,今年小麦播种前,农场将采用“旋耕机浅翻+耙地机碎土”方式改良土壤,结合无人机飞播技术和精准施用缓释肥技术,配套铺设3条滴灌带,构建“水肥一体化”种植体系,截至目前,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
保障支撑:政策托底增强“攻坚底气”
此次“三秋”生产中,区农业农村局为褚刚家庭落实农机作业补贴3万元,发放烘干设备专项补助2万元,协调农机维修人员两次上门检修设备。同时,农技专家3次田间指导,提供排水、收割、烘干等技术方案,为各项措施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积水抢排到秋种结束,褚刚家庭用科学的方法和高效的举措应对阴雨挑战,彰显了新时代种粮大户的责任与担当,也为薛城区乃至全省阴雨天气下“三秋”生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秋意渐浓的枣庄,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在街头巷尾流淌。从异国海域的纵身一跃,到校园少年的拾金不昧,从雨夜街头的紧急救助,到酒店员工的诚实坚守——这些平凡枣庄人的“小闪耀”,如同点点微光,照亮了城市的文明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