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万m?+134处!枣庄应急避难场所设施齐全,避难能力全面升级

2025-11-2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田甜

  大众网记者 田甜 枣庄报道

  11月20日下午,2025年枣庄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枣庄市现有应急避难场所134处,总面积为727万平方米,配备了应急生活保障设施、应急安全设施和通信设施,全面提升应急避难能力。

  枣庄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党组书记冯卓邦,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市应急救援保障中心主任、新闻发言人宋伯仲,市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副主任张文海,市应急救援保障中心救灾和物资保障科科长、四级调研员孟晓花,市中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韩波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冯卓邦介绍说,今年以来,枣庄市以防范化解灾害风险为主线,突出综合统筹协调作用发挥,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工作体系,全面构筑自然灾害防御的坚固防线。

  着力夯实防灾减灾基础,筑牢灾害风险防线

  健全工作体制机制。组建了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明确了委员会9个下设专项机制工作职责及各专项指挥部(专项小组)组成人员,制定了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工作规则及其办公室工作细则,健全了统筹协调的工作体制,印发《枣庄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5类16项重点任务。

  深化风险普查和成果运用。根据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更新计划,完成风险普查数据17478条。全国自然灾害普查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授予枣庄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先进集体。积极推动普查成果运用,《滕州市依靠普查成果为化工产业安全管理赋能》典型经验被全国自然灾害普查办公室在全国推广学习。《山东枣庄市基于普查成果质效开展易失联村“五个一”应急准备标准化建设》典型经验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更新应用会议上进行推广。依据普查数据,持续巩固“八个一”基层防汛治理模式,目前已建成防汛标准化村居90个。依据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工作要求,积极指导滕州市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通过示范县的创建,强基础、补弱项,精准施策、以点带面,推动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

  加强风险预警叫应和会商研判。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响应机制工作的意见》,确定19类灾害预警种类和发布职能部门。完善联合会商研判机制,形成年度、季度及重点月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今年以来,印发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8期,发布风险预警提示40期。按照“市区协同、分级叫应”的原则,依托人工智能和5G技术研发上线临灾“叫应”平台,第一时间将防汛、森林防火、极端天气、安全生产等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到各级灾害应对责任人,今年以来累计“叫应”2.5万人次。森林火灾预警方面,完成45路森林防灭火视频和25路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建设;地震监测预警方面,实施陶庄台标准化改造、熊耳山GNSS观测室和孟庄预警站建设等工程,完善九星山台、鲁15井、阴平水化站、山亭官庄井等站点基础设施,新建3处前兆观测点。

  着力提升救灾实效,确保科学有效应对

  强化应急模拟演练。全市区镇层面按照演练即实战的要求,组织开展各类防范自然灾害演练157场次,参训5779人次。村(居)结合季节、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自救互救应急演练3100余次,参演人员9.6万人次,有效提升基层实战能力。组织开展紧急拉练,在汛期、森林防火期,以“四不”方式,组织开展基层救援力量紧急拉动演练,拉动消防、镇(街)和社会应急力量按时限抵达指定地点,现场实施实战演练,提升基层队伍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今年6月和7月份先后成功承办“畅通齐鲁2025”山东省应急通信综合保障演练、全省内河水上应急救援演练。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全省率先编制并印发本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2024—2035年)。目前本市现有应急避难场所134处,总面积为727万平方米,已全部按照要求配备了应急生活保障设施、应急安全设施和通信设施,全面提升应急避难能力。

  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和灾害信息建设。承接全省应急物资保障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创新“多元协同+全链闭环”模式,试点建成区级应急物资保障队伍1支、镇级队伍7支、村(社区)网格化小队221支,实现“区-镇-村”三级队伍全覆盖。承办了全国灾害信息员业务技能大赛,市级参赛队获全国市级团体赛三等奖,9人获全国个人赛一等奖。

  强化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推进基层救援站(点)建设工作,年内建成镇街救援站65个、重点村(居)救援点100个。制定出台《枣庄市“镇自为战”“村自为战”应急工作机制指导意见》,明确镇(街)“镇自为战”行政村(居)“村自为战”工作任务各8项,提升基层应急响应能力。今年以来,新培育建成社会救援队伍3支179人,专业覆盖建筑物倒塌搜救、山地搜救、水上搜救、应急医疗救护等关键领域,有效拓宽了救援力量的覆盖范围。

  新闻伴读

  发布会现场问答实录

  记者:全国灾害信息员业务技能大赛已结束,能否介绍一下我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情况,以及我市在本次大赛中取得什么样成绩?

  宋伯仲:灾害信息员队伍作为深入基层一线“最后一公里”的基础应急力量,肩负着灾害现场应急第一“吹哨人”和“第一响应人”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市已建成覆盖市、区、镇、村四级的灾害信息员网络,总人数达2707人,为全市灾害防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是完善制度架构。联合财政、民政部门印发《加强全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队伍建设目标与路径;出台《枣庄市灾害信息员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信息员在职责、培训、考核、奖惩等方面的管理要求;配套制定《枣庄市自然灾害灾情快报信息报送工作流程》,明确信息员在灾情信息采集、审核、报送等环节的工作标准和程序,形成流程顺畅、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二是落实分级培训。严格执行分级培训制度,在积极选派骨干参加国家、省级培训的同时,聚焦基层实际需求开展本土化培训。市级层面每年至少组织1次覆盖镇(街)、重点村(居)的集中培训,邀请省级以上专家现场授课,创新采用“集中培训+线上学习+实操演练”培训模式,有效解决基层灾情报送中的实操难题。2025年累计开展分级培训22场次,覆盖4000余人次,队伍专业能力显著提升,并在全省灾害信息员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三是强化保障激励。将灾害信息员队伍纳入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一体化建设,依托基层应急救援站、防汛重点村、物资储备点等基层节点,配齐个人防护与应急救援装备,切实提升灾情核查与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加强典型选树与榜样带动作用,2025年向应急管理部推荐1名国家级优秀信息员,获省应急管理厅表彰2名,市级评选4名,有效增强队伍职业荣誉感与工作积极性。

  9月底举办的全国灾害信息员业务技能大赛为全国首届大赛,我市各级参赛队伍在此次比赛中展现出过硬的业务素质。团体赛方面,枣庄市参赛队获全国市级团体赛三等奖,市中区参赛队获全国县级团体赛一等奖,滕州市、山亭区、台儿庄区参赛队获全国县级团体赛二等奖;个人赛方面,9人获全国一等奖、18人获全国二等奖、8人获全国三等奖。

  记者:基层是灾害防范应对的主战场、最前沿,近年来,直达基层一线的临灾预警叫应工作备受重视,请问我市在打通临灾叫应“最后一公里”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文海:精准高效的临灾预警叫应是提前防范、快速响应、有效应对灾情险情和把握工作主动权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全市围绕解决“由谁发布、向谁发布、如何叫应、怎么响应”四个核心问题,纵深推动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致力于打通守护生命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工作成效得到省防指、国家防办肯定和认可,典型做法被《人民日报》《全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简报》刊发报道。一是健全临灾叫应工作机制。相继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全市暴雨临灾叫应机制、“镇自为战”“村自为战”基层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响应机制工作的意见》,明确19种自然灾害的预警发布责任部门,构建形成“预警—通信—指挥—救援”全流程应急智慧指挥体系。二是推广应用智能AI叫应平台。强化科技赋能临灾叫应,运用大数据、云计算、5G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分级分类AI叫应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和“谁发布、谁叫应”的原则,针对防汛、森林防火、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以及工贸、危化品、非煤矿山、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等安全监管领域,明确市、区(市)两级应急叫应的启动条件、叫应范围,落实分级分类叫应职责,实现同类领域叫应全覆盖、无遗漏、无死角。目前,AI应急叫应系统将基层一线在内的5600余名防范应对责任人纳入应急叫应对象,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和应急指令传递到村、到户、到企、到人,做到应叫尽叫。今年以来,已累计实施应急叫应17次、覆盖相关责任人2.5万人次,为人员及时避险、科学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保障“三断”情形应急叫应。立足“断电、断路、断网”极端情形,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三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指挥机制、响应流程和处置措施,为极端情况下实施临灾叫应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全市建成370兆赫固定站11个、移动站8个、终端303部,部署卫星电话267部,无人机165架;在每个重点村居配备应急广播、铜锣、警报器、喊话器等应急叫应四大件,十分钟内叫醒每名村民;组建市级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常态化开展“市、区(市)、镇街”三级通信拉练,保障极端情形呼得出、叫得应。

  记者:全国2025-2026年度冬春救助工作已全面启动,我市目前此项工作开展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什么具体打算?

  孟晓花:根据国家、省《关于组织开展2025—2026年度全国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市已于近期全面启动2025—2026年度冬春救助工作。

  截至目前,重点完成摸底排查和资金申报两项基础性环节,在摸底排查阶段,坚持“精准识别、分类救助、重点保障”原则,依托覆盖市、区、镇、村的四级灾害信息员网格,组建工作组,通过入户走访、台账核验、数据比对等方式,对农业受灾户、五保户、低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全面摸底排查。工作中,严格执行“户报、村评、乡审、县定”的申报程序,建立“一户一档”精准救助台账,确保救助对象识别无遗漏。截至10月27日,全市共上报需救助3079户、6491人,相关信息已通过“国家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管理系统”完成申报审核。同时,我们已会同市财政部门联合提报枣庄市冬春救助资金申请报告,为后续救助资金精准、及时发放奠定扎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资金拨付和监管落实两大环节,全力保障受灾群众温暖过冬、安心过年。

  一是精准高效拨付资金。加快制定资金分配方案,重点向农业受损较重区域、偏远乡村及特殊困难群体倾斜,确保资金获批后下达快速精准。发放过程中,严格“一卡通”操作流程,实行日调度、专人盯办机制,确保资金及时足额直达救助对象账户。同时,主动公开救助对象名单、资金分配标准及使用情况,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实现资金使用全过程阳光透明。

  二是强化过程监督管理。会同财政等部门,对资金拨付、使用等环节开展全流程监管,通过定期核查、动态调度等方式,坚决防范资金截留、挪用等风险。计划于明年春节后组织开展冬春救助“回头看”实地核查行动,重点走访偏远地区和特殊群体,深入了解群众实际需求,及时解决救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经验,推动构建“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帮扶”的全链条救助体系。

  记者:近年来,国家对防灾减灾的关注度持续提升,请问市中区都采取了什么措施以提升全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韩波:近年来,市中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工作部署,全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主要采取措施如下:一是坚持“风险前置”,筑牢认知防线。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对区防指成员单位、镇街相关责任人、村(社区)灾害信息员开展培训,利用社区讲座、短视频、应急演练等,普及暴雨、地震等灾害的预警信号识别及自救互救技能,让“预警即行动”的意识深入人心,避免由于认知不足错过避险时机。特别是在汛期前,重视隐患排查工作,对全区地质灾害点、重点村(社区)、易涝区域等关键部位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风险隐患台账”,明确整改责任,做到隐患“早发现、早处置”,从源头上降低灾害风险。同时,强化预警工作,加强与水务、城市管理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健全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灾害信息的快速传递和精准推送,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强化“高效联动”,夯实行动能力。今年以来,为全区33个应急救援站(点)配备了铁锨铁镐、雨衣雨靴、移动排水泵、救生衣、棉衣棉被等30余种抢险救灾应急物资,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计划在年底前,完成全区11个镇街、168个村(社区)“镇自为战、村自为战”建设任务,加强对村级灾害信息员的培训,在第一时间传递灾情,能够有效组织群众开展初期处置,打通应急响应的“最后一公里”。按照职责分工,梳理明确应急、综合执法、水务、消防等部门职责边界,确保各部门在应急处置中协同作战、高效运转。三是建强应急救援队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整合消防救援、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危险化工、供水供电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应急协同作战体系,定期组织开展防汛应急救援复盘研讨会,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目前市中区已组建救援队伍37支、1052人。同时,完善蓝天救援队、特战救援队和安彦应急救援发展中心等三支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组成的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参与的协调机制,加强对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指导,全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

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