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大众网见习记者 李丰硕 通讯员 赵欣怡 枣庄报道
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思政教育载体,4月19日,枣庄三中市中校区高一年级走进临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追寻之旅。通过实地探访、情景体验与互动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激荡起澎湃回响。
晨曦启航:开营仪式点燃初心
清晨七点,校园操场晨光熹微,研学开营仪式在此庄严举行。徐昭校长向全体师生殷切寄语,走进革命圣地,就是要让历史课本上的铅字化作心中的火种,让沂蒙精神成为照亮青春的灯塔。随后,他亲手将校旗交到学生代表手中,旗帜在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开启的激荡征程。
丰碑永驻:纪念馆里的精神洗礼
上午十时,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前,师生们整齐列队,向长眠于此的2800余名烈士敬献花篮。缎带轻垂,寄托着无限哀思;集体默哀,让历史的厚重感在静谧中流淌。刘刚主任的讲话掷地有声:“当我们翻开课本,那些泛黄的文字背后,是沂蒙百姓‘三最后’的无私奉献,是战士们用热血书写的忠诚担当。”在烈士纪念碑前,团员们紧握右拳,在孙晨曦同学的带领下重温入团誓词,铮铮誓言回荡在苍松翠柏间。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师生们走进“战役背景”“战略决策”等五大主题展区。斑驳的步枪、带血的家书、逼真的沙盘,将70多年前的战火硝烟重新拉回现实。当听到“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助伤员、32名妇女肩扛门板在冰冷河水中架起“火线桥”的故事时,不少学生眼眶湿润。讲解员特别指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军民用血肉之躯共同铸就的丰碑——华东野战军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魄,3天歼敌3.2万人,彻底扭转华东战局,而支前民工数量更是达到了参战部队的9倍。”
参观同学在展柜前驻足良久,凝视着19岁战士临终前的血书感慨道:“课本上的‘胜利来之不易’,此刻才真正刻进心里。那些定格在青春年华的先烈,用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今天的幸福之路。”
实景沉浸:影视基地的时空穿越
午后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青瓦石墙映照着抗战时期的古朴风貌。师生们沿着石板路前行,仿佛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学生们在沂蒙山村剧场内齐唱少先队队歌,观看实景演出,体会沂蒙人民军民鱼水情。
随后,学生们跟随大部队来到村广场,参加攻打县城动员大会,“老乡们”齐唱沂蒙小调,鼓励广大青年积极参军。在八路军“团长”的动员下,同学们手拿武器热情高涨,振臂高呼“杀!”,浩浩荡荡前往县城共同抗敌。来到城墙下,学生们化身革命战士,瞬间置身战火纷飞的年代,穿梭在真实还原的战场街巷。子弹在耳畔呼啸,炮火在身边轰鸣,少年们与演员们并肩作战,亲身参与解放县城的惊心动魄。“同志们,冲啊!”随着团长一声令下,嘹亮的冲锋号响起,学生们拿着道具大刀、步枪和长矛,跟随“八路军”冲进“沂州城”,军民载歌载舞在县城里的广场召开“古城解放庆祝大会”,每个同学眼中都闪耀着激动的光芒——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仪式。
归途沉思:行走的思政课点亮未来
暮色中的孟良崮化作一幅巍峨剪影,映照着返程车窗里学生们沉思的面容。此次研学以“沉浸式体验+实景化教学”的创新形式,让红色历史从文字记载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精神图谱。正如学生们在研学总结中所写:“我们曾是历史的倾听者,今天成为精神的传递者。当脚踏这片浸染热血的土地,‘山河无恙’四个字便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吾辈当自强,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是对沂蒙精神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新时代青少年的使命召唤。枣庄三中通过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让"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密码,在年轻一代心中深深扎根,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4月19日上午,第十六届滕州马铃薯产业发展大会在滕州市工人文化宫开幕。本届大会以“创新驱动全链升级,合作共促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政企研联动、产加销融合,为全国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