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大众网见习记者 李丰硕 通讯员 张兆辉 冯志 吴迎运 枣庄报道
6月26日-27日,全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研讨活动在枣庄十五中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枣庄市第十五中学协办,主题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枣庄市政府副秘书长杨会锋,省教科院副院长薄存旭,省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研究员王治芳,省教科院继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峰,枣庄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市教科院院长邓淇出席会议。各市、县(区)教科院(教研院)教研员、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教研员、高校相关学者、研究者和教联体相关单位代表和部分学校代表近400人参加了活动。
高端引领:擘画“教联体”发展蓝图
杨会锋致辞,要求推动家校社从“物理结合”迈向“化学反应”,既有制度保障的“硬支撑”,也有情感共鸣的“软连接”,共同答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命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同心圆中茁壮成长。
薄存旭在讲话中系统阐述了山东推进“教联体”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实施路径,要以“教联体”建设为突破口,深化机制创新,打造协同育人“山东样板”。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苏君阳以《推进教联体建设的原由、理念与基本策略》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了我国教育体系稳固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三种教育之间必须形成互动、互助、互补的有机关系,充分发挥“教联体”的作用与价值,让儿童能够实现全面地、健康地、自由地发展。
现场观摩:感受“枣庄十五中实践”创新活力
精心设计的六大模块,全方位展示枣庄十五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创新成果:从家长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到家长学校的特色课程;从警校、医教、馆校、体教、社教等多领域协同,到“教师大家访”的温情实践;落实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每一环节都凝聚着枣庄十五中在家校社协同育人道路上的智慧与创新。
与会代表深入学校进行现场观摩,对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系统化设计与创新实践给予高度评价。
智慧碰撞:共享“齐鲁样板”多元路径
研讨交流环节,枣庄市第十五中学、青岛市教科院等11个教科研部门和一线学校围绕“教联体”职能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形态创新、保障机制创新等开展交流研讨,展现了山东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多元实践路径,助力开启山东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新征程。
枣庄十五中党委书记梁健以《构建教联体协同育人“四轮驱动”机制,让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为题分享学校相关典型经验和有效探索。经过17年的探索研究,数以万计的家长、社会相关部门常态化参与枣庄十五中协同育人工作,家校社从“合伙人”到“共同体”,从原来学校的“一厢情愿”变成家长的“心之所向”,形成了“双向奔赴、相互成全”的新局面。
专家赋能:构筑“教联体”建设专业支撑
为强化理论引领与专业指导,枣庄十五中聘任王治芳主任为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指导专家,助推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先行先进、务实扎实、深耕深厚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深度融合,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枣庄十五中始终秉持“家校共育,协同发展”“家校协同,共育未来”的理念,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 “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全国典型案例”“山东省家庭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家长委员会建设,“家长百科讲堂”资源开发,“走出去,请进来”等创新实践在全国推广,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标杆。
此次活动是枣庄十五中继3月21日承办全市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暨协同育人研讨活动以来又一次凝聚共识、深化实践的重要契机,标志着枣庄十五中在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域的探索迈向更高层次。学校将以“教联体”建设为纽带,让家庭、学校、社会同频共振,让每一名学生的人生都能出彩,让教育之光照亮齐鲁大地。
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当历史的烽烟渐渐消散,枣庄并未让这段英勇的故事沉睡在故纸堆里。6月28日,枣庄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体验基地以全新姿态盛大开园,首日游客量便突破3万人次,现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为新时代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