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大众网记者 刘清华 通讯员 刘亮 邢鹏 董业娜 枣庄报道
在薛城区奚仲中学的教育长卷中,韩业松的教学生涯如同一轴徐徐铺展的水墨,每一笔都浸透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从薛城中学的初露锋芒到奚仲中学的深耕不辍,他用四十载光阴书写着“育人”二字的重量,他以执着与奉献成为万千学子的引路人,也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段值得铭记的佳话。
初执教鞭,薛城中学的“火种”
韩业松的教育梦,始于薛城区薛城中学的三尺讲台。彼时的校园,既有青春勃发的朝气,也面临着教学资源待完善的挑战。当他第一次握住粉笔,便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要让每个学生眼里都燃起求知的光。
他知道,教育的真谛从来是分数,更在于点燃学生对世界的好奇——这颗“火种”,正是他最初的教育追求。语文学科从来不是孤立的知识堆砌,它一头连着历史的纵深,一头系着时代的脉搏,既是记录现实的镜子,更是引领精神的火炬。他的语文教学既扎牢“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更让学生在文字里触摸文化的温度、汲取成长的力量,正如他的学生在周记里写的那句“韩老师的课,让我觉得文字会说话。”在薛城中学的日子里,他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始终稳居前列,奖状贴满了办公室的墙面。
转战新域,奚仲中学的“拓荒”
随着薛城教育的发展,韩业松的脚步迈向了奚仲中学。因教学需要,他从语文讲台转向地理课堂。对他而言,这不是跨界的挑战,而是教育视野的拓展:“教育本就是相通的,不过是换一种方式带学生认识世界。”
奚仲中学的校园里,他成了教学改革的“先行者”。那时多媒体教学尚属新鲜事物,他抱着“要让学生看见更广阔世界”的念头,硬是啃下了课件制作的技术难题。讲热带雨林气候时,他播放的雨林视频里,长臂猿在树冠间腾跃,腐叶下的菌类悄然生长,学生们瞪大眼睛的模样,成了他记忆里最生动的画面;讲季风环流时,他用动画演示气流运动,原本抽象的“气压带”变成了看得见的“气流舞蹈”。
他的课堂不止于教室,组织地理竞赛时,他带着学生跑遍图书馆查资料,在操场边用沙盘模拟地形地貌。发现有学生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成绩下滑,他每天晚自习后留半小时,陪着孩子从“等高线”聊到“人生坐标”,帮他制定小目标:“就像爬坡,一步一步踩稳了,总能到山顶。”后来那位学生考上大学,特意寄来一张明信片:“韩老师,您教我的不仅是地理,更是怎么找到自己的方向。”
荣休不褪色,教育精神的“接力”
岁月在教案上留下褶皱,也在韩业松的鬓角染上霜白。当退休的日子来临,奚仲中学为他举办的欢送会,成了一场关于“热爱”的集体回忆。大屏幕上,视频从他初登讲台的青涩模样,播放到近年带学生考察的从容身影;有毕业生专程从外地赶回,带着当年他批改的地理试卷;有学生送上手绘的世界地图,每片大陆上都写着“感谢韩老师带我们‘看见’世界”;年轻同事们红着眼眶说道:“您总说‘教育是慢功夫’,这话我们深深记在心里。”韩业松声音里带着哽咽却格外清晰:“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陪着学生长大。现在我退休了,但看着你们,就知道教育的路还长着呢。”
他的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教育精神的转场。从薛城中学的粉笔灰,到奚仲中学的课件光,韩业松用四十余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教育者,从来不是追光的人,而是成为光的人。这束光,照亮过无数学生的前路,如今正化作奚仲教育版图上的星辰,指引着更多人在育人之路上,步履不停。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初审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
在“走进‘活力薛城’看企业”系列活动的第三站,记者走进位于薛城区青啤大道1号的青岛啤酒(枣庄)有限公司,探访这座扎根“鲁南明珠”枣庄的数字化啤酒工厂如何以创新酿造工艺和智能化生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