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袁鹏
责任编辑:张达伟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袁鹏 枣庄报道
12月9日,枣庄市2021年防汛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介绍枣庄今年出现台风“烟花”等6次强降雨过程,入汛以来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多59.5%,经过多方努力实现了全市平安度汛。
今年降雨量明显偏多
枣庄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秘书长赵登伟介绍说,今年以来(1月1日~12月9日),全市平均降雨量1164.4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45.2%。入汛以来(6月1日~9月30日),全市平均降雨量931.1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59.5%,较去年同期偏多39.0%。汛期降雨量为枣庄市有历史记录以来第4位。
今年汛期全市降水天数41天,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7、8两月合计降水量586.4毫米,占汛期总降水量的73.7%。汛期共出现了6次较大降雨过程,其中强降雨4次。最大24小时降雨量达254.0毫米。
受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影响,7月27—29日,全市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市平均212.7毫米,台儿庄区平均降雨量排名全省第一,为257毫米;最大点市中区永安镇降雨量达290.5毫米;韩庄运河台儿庄闸7月29日实测最大流量2260m3/s,为设站以来历史最大值。
超前谋划,防汛工作高位推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防台风工作,先后召开多次会议、下发了专门文件,安排防汛救灾和防台风具体任务。落实市领导对防洪重点工程防汛帮包责任,完善建立市、区(市)、镇街、村居四级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2186名行政责任人调整到位,覆盖全市128座水库、12条骨干河道、2片滞洪区及易涝点,进一步拧紧责任链条。台风和强降雨期间,各级行政首长全部到岗到位、一线指挥,全面履行防汛责任。
精心组织,防范措施有序落实
一是风险隐患全面整改。自年初以来, 市防办按照单位自查、重点行业检查和防指综合检查三个层级超前部署工作,先后多次组织全市开展防汛拉网式、起底式隐患排查,主汛期前全部整改到位,有效杜绝了带险度汛。二是预案演练紧贴实战。6月3日在峄州港举办2021年全省区域防汛抢险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创立了防汛联动机制并与周边济宁、临沂等6地市签署了《山东省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协调联动工作机制》,7月份由省防办牵头向全省推广。今年以来,全市累计组织开展防洪抢险、群众转移、“雨季三防”、应急排涝等各类防汛实战演练218场次、参与单位758家次、拉动队伍739支次、参训人员1.71万人,达到了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升能力的预期目的。三是联合值守畅通信息。通过与国金水发集团签订防汛专家使用协议,每天保证2名专家参加汛期联合值班;持续深化联合值守和工作调度机制,强降雨期间每2小时调度水情、工情、雨情、气象、险情、灾情及防汛防台风情况。累计发布上报《汛情信息》189期,组织开展会商23次,启动防汛Ⅳ应急响应1次。四是一线巡查严防险情。全面落实一线巡查制度,强化防汛责任人、防汛常备力量、基层工作人员、党员干部一线巡查盯防,积极发动志愿者、社会组织加入巡查队伍,加密巡查频次。强降雨期间,对水库、重要河道、城市易涝点、穿桥涵洞、危化品企业、在建工地、农村危房、矿山等防汛关键部位和行业领域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查。7月29日中午,巡查人员及时发现北洛节水沟与新沟河交汇处洪水有漫堤危险,第一时间上报并实施紧急处置,为抢早、抢小和后续成功抢险赢得了宝贵时间。
强化短板,应急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防汛底数实数进一步摸清。入汛以来,市防办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汛抢险“1+1+6”工作机制,即1本专项预案、1个人员转移方案和抢险队伍、应急装备、防汛物资、防汛责任人、防汛专家、风险隐患排查等6本防汛基础台账,全面掌握全市防汛基础数据,为指挥部科学决策、施策提供了精准导向。二是防汛救灾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刻汲取郑州防汛工作的经验和教训,8月18日召开全市防汛应急工作专题会议,制定印发《全市防汛应急能力提升方案》,对如何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城市防洪安全、水利设施管理、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救援能力、指挥体系建设等6个方面进行细化分工和具体部署,为切实提升防汛应急能力提供了方向和遵循。三是应急物资储备进一步充实。印发《关于加强2021年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派出两个复核组现场复核,深层次推进应急物资购置工作。台风“烟花”过后,全市又投入3000余万元新购置了龙吸水大流量排水泵车4台、卫星电话130部等大宗防汛物资装备42类近万余件。四是抢险救援力量进一步加强。着力构建“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部队力量为突击、以专业抢险队伍为骨干、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四位一体应急救援体系。要求军分区、武警、消防等20多支队伍进入战备状态、时刻待命。
协调联动,抢险救援成效突显
各级防指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在科学应对防御台风“烟台”期间,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靠前指挥,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一是全力以赴救援。28日上午强降雨前,转移市中、峄城等危险区群众1790人紧急避险;29日10时台儿庄区新沟河与北洛节水沟交汇处发生河水漫堤险情,市、区两级主要负责同志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抢险救援,市防指紧急调派枣庄军分区、武警支队、消防救援支队、非煤矿山鲁南救援中心4支队伍531人奔赴一线抢险救援,1辆大型发电车、6台(套)排水泵(车)、22台场地照明灯、2万条编织袋等大量应急物资在2小时内迅速运抵灾区,通过连夜处加固加筑河道险段子堤,30日凌晨险情得到有效控制,附近7个村庄的3840名群众安全转移。二是科学有序救灾。台风带来的强降水造成我大面积农田受灾,各有关区(市)、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排水力度,先后出动抢险队员1573人次及时完成疏导工作。对台风造成的房产损失,积极组织保险公司按照有关程序在12小时内查勘完毕,累计受理民生保险房屋受损案件21宗,最大限度减少群众财产损失,有效缓解了受灾群众情绪。
延伸阅读:发布会现场问答实录
记者:今年入汛以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枣庄多次发生暴雨灾害性天气,防汛压力巨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今年汛期我们枣庄的总体气候概况如何?气象局都做了哪些工作?
枣庄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立文: 今年汛期(6-10月),全市平均降水量931.1毫米,较常年偏多58.8%,较去年偏多36%,各区(市)均较常年偏多5成以上。整个汛期,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多,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由南向北递减。6月14-15日、7月14-16日、7月27—30日、8月20日、23日和8月29-30日,我市出现6次全市范围暴雨以上天气。
7月27—30日,受台风“烟花”影响,我市出现全市范围大暴雨降水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196.8毫米。28日,台儿庄日降水量(182.7毫米)突破本站7月历史极值,峄城日降水量(176.0毫米)为本站7月历史第2位多值,薛城日降水量(154.1毫米)为本站7月历史第3位多值。
7月14 -17日,我市出现全市范围暴雨降水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72.5毫米。除滕州北部外,我市大部地区累计降水超过50毫米,中南部地区累计降水超过100毫米。全市观测站中,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的19个,50毫米以上的25个,降水量排名前三的站点分别是台儿庄泥沟站199.8毫米、峄城古邵站157.3毫米、峄城底阁站156.8毫米。
我们气象局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开展防汛工作:
一是加强汛期值班值守,强化部门联动会商。汛期安排各级气象局负责人24小时带班、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成员24小时值班。选派精兵强将参与市防指联合值守,汛期关键时期安排专业人员到市城防值办公室值班。加强部门联动,今年已开展70余次联合会商研判,推动气象深度融入防汛救灾指挥调度。与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7次。
二是着力提升预报能力,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发布。对入汛以来暴雨过程均作出较为准确和精细的预报。截止到10月31日,在全省预报质量检验中,7项考核指标枣庄有5项位列全省前五,有3项为全省第一。汛期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预警信号、重要天气预报、气象信息专报等共59期,发布预警信号、降水预报等相关决策服务短信24.5万余人条次,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气象保障,获得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好评和肯定。
三是构建立体传播网络,形成“气象枣知道”传播新格局。提请市防指印发文件,加强预警信号传播工作,全网发布预警短信3条,共计1120万余人次。融入政法委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通过综治系统推送预警预报357条。对接宣传部在市主流媒体发布重要气象信息,接受中国气象报、齐鲁电视台等省市媒体采访50余次。全面打通融媒体传播渠道,通过头条、抖音、百度等平台和枣庄新媒体,建立预警新媒体矩阵。自7月起,“枣庄气象”微博连续4个月在市直政务微博号影响力排行榜中排名第一。
记者:请介绍下我市水利工程的防洪调度情况。
枣庄市城乡水务局二级调研员綦云河:针对今年出现的强降雨、特别是4次暴雨过程引发的洪水,全市水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和市防指强有力的领导下,超前准备、周密部署、科学研判、精准调度,全力做好抗洪减灾工作。汛期我市6座大中型水库5座次出现了超汛限水位,开闸调洪41座次,泄洪总量3.04亿方,拦蓄洪量2.95亿方;韩庄运河台儿庄闸开闸泄洪3次,下泄洪水62.4亿方。同时积极联系省水利厅和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加强了韩庄运河流域水闸的联合调度,很好地发挥了水工程的削峰错峰作用,保证了韩庄运河洪水安全下泄。全市水库、闸坝和河道没出现重大险情,保护了水库下游和沿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记者:今年在城市内涝治理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枣庄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盖云:一是科学编制城市内涝治理实施方案。今年,我们委托枣庄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枣庄市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2021-2025)》,现已通过专家评审,待市政府批准后实施。该实施方案系统分析了我市内涝成因,提出了区域流域治理、城市层面治理、设施提升改造、管理措施等4个方面治理方案,确保达到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无明显积水;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中心城区退水时间不超过2小时,非中心城区退水时间不超过3小时,城市不在出现内涝灾害;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造成重大财产和人员伤亡。
二是加强日常管理维护。严格落实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巡查、维护、隐患排查制度,做好调蓄空间维护和城市河道清疏,适时增加施工工地周边、低洼易涝区段、易淤积管段的清掏频次。今年全市累计疏通排水管渠382.5公里,清理检查井1.27万个、雨水井2.79万个,清理淤泥垃圾约11.93万立方米,更换损坏、丢失检查井井盖及雨水篦子1923处,安装防坠网3122个。
三是扎实开展易涝点整治。依据强降雨暴露出来的城市内涝问题,我市按照“一点一策”进行逐步改造治理。突出抓好对道路立交道口、城市低洼地等易涝区域泵站建设改造,完成了薛城区黄河路下穿立交桥积水点治理和小清河片区防洪排涝工程、高新区蟠龙河南支和松江路排水防涝工程等城市排水防涝工程项目,市中区对南园立交桥等泵站进行了改造,还投资400万元新购置2000立方米/小时、5000立方米/小时大型泵车,进一步提高了机排能力,有力缓解了汛期交通压力。
记者:是如何实现指挥调度和联动处置的?落实了多少支抢险队伍?多少人。
枣庄市消防救援支队工程师穆居洋:支队按照“一次性调足力量,高效救援”的要求,提升抗洪抢险调派等级,派员进驻市防汛指挥部参与联合值守,与市防指、气象、水利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络,及时掌握实时雨情、实时汛情,紧跟预警情况调整抢险救援行动部署。此外,将全市微型消防站、乡镇消防队、企业专职消防队纳入消防联勤联动体系,开展联合训练、技术交流和拉动检验,实现救援效果最大化。
在防汛救灾过程中,支队成立了由支队级救援队、站级救援分队组成的抗洪抢险救援编队,采取“1+7”模式,“1”即组建1个支队级救援队(人员40人);“7”即组建7个区(市)站级救援分队(每队15人),共计145人。其他队站人员作为预备队员,负责本地及省内跨区域抗洪抢险应急救援。
返回枣庄大众网首页>>初审编辑:袁鹏
责任编辑:张达伟
12月9日,解读《枣庄市5G通信专项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举行,规划期内共规划新建68077个基站,并实施共建共享机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