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632-3156865

通讯员qq群:25238684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频道 > 薛城 > 薛城文体

我市发现一处最完整的古代宗祠--牛山孙氏宗祠 

发布日期: 2011-05-11 来源: 编辑:薛城大众网

       

          薛城大众网11月13日讯( 通讯员 徐冠楠  报道)牛山《孙氏宗祠》坐落于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北侧,顺山势定址,选孙氏始祖旧地,取意于牛山命脉运系。据孙氏宗祠内现存碑刻《建修祠堂记》载:“……我家有任大夫之职者,有罗将军之封者,则庙宜准大夫制。但古礼难复,今宜立庙五楹;自始祖至五世祖合祭中龛,六世祖至九世祖则分昭穆焉哉。”当时征地共九亩二分五厘六(包括庙前广场),现今孙氏宗祠落成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并立碑记,存于祠内。
        该祠坐北朝南,三进两院,实占地2048平方米(横宽32米,深长64米);计有门楼、享堂、大殿、记事堂、英烈堂共17间主要建筑。全部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古朴典雅,庄重肃穆。楹柱间柜,高低尺寸皆遵清代章制。
        该祠门前十米处立有高大影壁。附有上马石、旗杆座等遗存。大门为三大间门楼,门额书题“孙氏宗祠”,两侧门联为:“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横联为“木本水源”,门前有一对石狮拱卫。
        进得大门即为前院,中为享堂,飞檐斗拱,中悬匾额楷书“恪遵世德”,下题“乾隆四十三年峄县令张玉树赠”。楹联题曰“周宗盟异性为后,我先君新于兹”,说明了牛山孙氏为商周时期周宗室后裔,始祖孙泗新迁来此地。前院东西各有碑廊。东北第一碑为牛山孙氏始祖(泗祖)碑,题额:“源远流长”;碑联为:“始徒自曲沃历数百年族光代显,爰居据古鄫藩裔累兴本固枝荣”,说明牛山孙氏祖自山西曲沃县迁徒来峄地,繁衍发展历数百年,向南依次为二、三、四、五世祖及五世一至六支祖碑等。
        西侧碑廊,首卧碑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修祠堂记”记载了扩建现规模祠堂的过程。依次是新立五世七支祖碑及各分支祖碑。
        穿过巷堂进入后院,即为后大殿,门匾楷书“德垂祀”四个大字,楹联题为:“彝训昭七支教南北族以孝悌慈两地箕裘绵百代;明禋合九世序东西阶之爵贤齿一堂俎豆焕千秋”;说明这里供奉牛山孙氏祖南北分居(峄县、宿州)等族人共立庙堂祭祀先人的宗旨。大殿正中神龛供奉孙氏始祖、姜老太君及一至五世列祖列宗牌位,两侧依次排列各支祖牌位。龛上方高悬“先祖是皇”匾额,楹联为:“由永乐迄今五百年故宅犹存,当仰恩显祖显考所垂矩矱;自平阳迁峄十七世新祠始建,愿此后群昭群穆勿替蒸尝。”说明了孙氏祖由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地区迁来峄地近500年,已传人十七世,修建了现规模新祠。
        后院两侧建有东西配房,东西配房北首连接箭楼附设。东配房三间为“英列堂”,记载牛山孙氏历代先贤功绩;西配房为“记事堂”,记载牛山孙氏历史沿革情况及族规、家训等。
        孙氏宗祠前后院内各有两株繁茂的银杏树,当为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设祭祀草堂时所植,树龄均在500余年。
        据相关资料记载,牛山孙氏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初为草堂。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第一次创修族谱时重修为庙,清道光为二十三年(1843年)四修族谱后新建规模祠堂。解放后现规模祠堂作为周营镇粮所,后大殿于1952年遭水灾后墙垮塌,由镇政府出资用厚砖复修如旧。在1990年七修族谱时对大门楼顶进行了整个翻修,对全部院墙进行了修补,对大殿东西配房及巷堂房顶的漏雨处进行了修整。至2005年4月,孙氏族集资翻修了祠堂所有房顶、各室内椽樑结构,原样未变,风貌依旧。
        牛山孙氏宗祠是鲁南乃至苏北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它的形式、风格、规模均遵从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筑艺术极其宝贵的实物遗存。2006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海战役时中共峄县县委决定采伐牛山孙氏祖茔上的林木以供在大运河上架桥之用。孙氏族人得知后非常高兴,觉得这是为国为民效力的好事。采伐后的树木用当时的木轮车运送,从孙氏祖茔至韩庄运河北岸,首尾相接蜿蜒二十多华里。这七百六十四株柏树,树龄最长者四百多年,最少者也在三百多年左右。树径最粗者4人合抱,虬枝伸展,苍然动老,松涛飒飒,周围数里柏香幽隐。另有二十二株青杨挺拔傲岸,运河沿岸、微山湖畔都能看到它们高大的身影。为这次战役英勇牺牲的牛山孙氏族人多达六百六十六人,生长四百多年近八百棵古树也为民族解放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淮海战役胜利后,当地政府和支前司令部,准备对孙氏祖茔上的古树木和族人的爱国精神进行赔偿和表扬,但都被孙氏族人所谢绝。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专题报道

新闻曝光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zaozhuang@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